宁陕县教体局驻竹山村工作队:扎根偏远山村 为民服务不停歇
山村冬早,晨雾氤氲;当晨曦微露,宁陕县教体局驻竹山村工作队又一次早早出门,伴着鸡鸣犬吠、袅袅炊烟,沿着蜿蜒而洁净的村道,走过星罗棋布的住户,宣传政策、为民服务,开启了新一天的奔波。
在秦岭的层峦叠嶂中,静卧着一个名为竹山的秘境。这里山清水秀,远离喧嚣;这里降水丰沛,气候宜人;这里是陕西省宁陕县江口回族镇一隅,辖7个村民小组,共573户1668人。竹山是个好地方,庙沟的天麻,七里的蘑菇,还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板栗。
当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这颗遗珠,宁陕县教体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精心选派三名驻村干部,踏上了这片亟待萌发的土地。背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立足竹山资源禀赋,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承传,携手村四职队伍,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持续探索发展蹊径。
“老叶,今年的医保交了没?医保是国家给咱老百姓的保障,可不能吝惜这点小钱因小失大!”驻村工作队张承传书记循循善诱。为提高村民参保的积极性,张书记组织队员研究、拟定宣讲方略,带领队员穿梭于乡间小道,召开院落会10余次,入户走访100余人次,将政策的善意传遍辖区每个角落。
针对部分中、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的情况,村四职队伍翻山越岭,上门代交200余人次。截止11月20日,全村共1300余人交纳医保。“人人参保有医靠,家家户户享平安,参保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走了一天山路很累,但是心里特别踏实”张书记说。
在竹山村的发展历程中,原船扒小学是一座承载着竹山记忆的特殊地标。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这所学校逐渐闲置,但其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对于亟待改善的村委会旧址位置偏远、群众办事不便等情况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张书记深知这一点,多次往返于县教体局与村之间,协调各方资源,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促成了原船扒小学向村委会的顺利移交。
“这不仅仅是一块土地的转移,更是竹山村未来发展的新起点。”张承传站在焕然一新的村委会前,眼中闪烁着欣慰和希望的光芒。经过精心规划和改造,今年五月,这里迎来了新生,昔日的闲置校园蜕变为集办公、会议、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村委会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也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办事环境。
考虑到村里缺少公共体育设施,县教体局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协调资金,为竹山村添置了一系列公共体育设施,包括篮球场、乒乓台及各种健身器材等。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便纷纷走出家门,或打球、或健身、或陪伴孩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之间,和谐美好的生活气息跃然眼前。
经济要发展,交通是关键。沙金路,这条连接竹山村与外界的主要通道,最近也迎来了它的改扩建工程。然而,工程的推进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征占房屋、土地。
该工程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竹山部分战线长、涉及农户多、情况复杂。驻村工作队加大工作力度,历时一个多月,入户走访100余次,耐心讲政策,细心量面积,实心谈情感,用心办补偿;群众看在眼里、念在心里,最终95户相关村民全部签署协议,有力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修路是好事,不仅方便我们出行,将来招商引资,我们都受益”,“只要把道理讲清楚,老百姓不是不通情理的,我们信得过张书记”村民纷纷表示。
随着沙金路改扩建工程的推进,开发特色山村游也逐渐提上议程。然而竹山村一度卫生环境堪忧,随处可见的腐烂木材、废弃农具,混合着垃圾的腐臭,让人不禁皱眉掩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卫生设施,清澈的河水成了村民们随意丢弃垃圾的“便捷之地”,从塑料瓶到烂菜叶,应有尽有。这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地曾经缺失的卫生管理。
今年上半年,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清零”、建设“全域花谷”等行动在全县相继铺开。张书记组织村民和志愿者对辖区公共区域、道路沿线、农户房前屋后等进行彻底清理,坚持“逢九必拆、逢九必报”,常态化开展清理整治行动。在局机关的倾心帮扶下,用好“爱心一日捐”专项帮扶资金,添置各种卫生设施200余件,建成垃圾收集点9处;选用花期长、易维护的花种,全域打造花卉景观,村庄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竹山村围绕“党建+网格化”的思路,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党员下沉网格,实现精准服务与管理,提升治理效能。推广“互联网+”服务,优化中间环节,实现服务事项“点对点”办理,力争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必须本人到场的,只需跑一次。
张承传书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村务民主协商,用好民主议事会等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找到符合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他们计划响应宁陕“旅游+”融合发展思路,深挖当地自然资源,开辟特色山村游新路径,惠及更多群众,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这处秘境轻轻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