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媳妇说庙沟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庙沟”这个词,是6年前这个地点出现在我的婚礼邀请函上。而我婆家的位置,刚好处在岚皋与紫阳的交界处,河那边,便是岚皋县堰门集镇,仅仅是50米的桥段,却是“绥芬河”式的地理意义,这让我对两县文化产生了好奇。
在与婆家亲戚交往中发现,在堰门与庙沟一带,总有扯不清屡不明的关系:两地通常以婚姻为纽带产生世代联系,庙沟村民有在堰门上学的、就业的、买菜的,而堰门或者岚皋居民,落籍紫阳的也大有人在。休假期间,家人会带我游览周边景点,南宫山、莲花寨、木莲桥、冬桃园,离老家最近的就是家对面山上的红军道,就是在这里,家人告诉我,有位90多岁名叫陈启贵的老人,一直在讲述庙沟和堰门的革命故事。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接触“庙沟”,如今,从朋友口中得知,她因身体抱恙再没讲过。
从堰门街道走上来,大概需要10分钟的车程,沿途种的有十里桃花,打造的有红色文化,门口还原了几十年前稻草和木头的状貌,放眼内院墙上有十个大字:盼得红军来,红旗代代传。门口两侧放有两条木头长板凳,一台风车,院坝一块巨石赫然陈列着英雄先辈的捐赠说明,走进室内,红军床、土灶台、手枪、地窖、木梯,以及3位红军围坐堂屋的场景高度还原。据说,当年3位红军到此处落脚时,陈启贵老人才7岁,是她的母亲为他们煮了一顿红苕苞谷粥饭吃了才走,她经常把那一幕场景给游客娓娓道来:“三个外地口音,抱着枪围着柴火,坐在木凳上靠墙睡了一晚,来的时候还说小娃娃莫怕,我们是好粮子。”陈启贵老人,很多人去拜访过,她还给学者们透露了紫阳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人——卢楚衡,红军道里有他的遗迹,而他,就是庙沟人。
“紫阳庙沟卢楚衡,从小立志闹革命。陕南游击负责人,黄埔军校第二批。文武双全搞统战,西安事变谋划者。投身革命共产党,延安抗大去抗日。”立志从庙沟走出去,功成名就之时又退隐庙沟,到底庙沟有他怎样难忘的记忆?带着这个问题,我研读了《中国共产党陕西紫阳历史》,这是一本放置在办公室书柜里的工作用书,也是主题教育期间在党校老师的课堂上,我对庙沟的兴趣第三次被默默唤醒。
在这本书的第31页,详细记录了卢楚衡带领岚紫地方武装队伍在庙沟、莲花寨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细节。身为人民教师、庙沟媳妇的陈秀凤,在这里,与丈夫卢楚衡度过了难忘的革命岁月,他们共同组建紫阳抗日义勇军联队,相继两次组织民众举行反蒋抗日游行,声势浩大惊动南京国民政府,遭到“围剿”后险象环生,再次在庙沟与钟又可等1000余名爱国志士出山组成抗日后援军,为抗日战争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期间,附近村民给予大量支持,至今,堰门卢氏、洄水钟氏、庙沟杜氏仍是地方望族。
同样作为人民教师、庙沟杜氏媳妇的我,偏不信“庙沟是借着堰门的历史来发光”这一谬论,庙沟被载入历史手册,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一,作为最先入党的紫阳人,他的故乡就是庙沟,是庙沟的风土人情和世代家庭背景,让他立志走出大山报效祖国。其二,庙沟地理位置特殊,岚紫交界的优势,为集结更多的两县爱国志士提供了交通便利,妻子也是在这里创编《爱国歌》《救亡歌》《吃饭歌》等朴实浅显的歌谣,为开展武装斗争举行示威游行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其三,庙沟是他的出生地,从党组织到地方的联系,只能以探亲为由,而作为策反起义的负责人,庙沟是他必须回到也容易说服亲友的地方。其四,经历过白色恐怖、西安事变、毛泽东点将、青海任职等重大事件后,他仍怀念的是乘船回乡归根庙沟,将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给堰门、庙沟、洞河乡民,历年岚紫人民的解放生产、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他的贡献,也因此岚紫两县结下历史渊源。
如今,堰门人民若是到安康,庙沟541国道是他们的首选路线,堰门学生上中学,洄水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庙沟村民茶余饭后散步跳舞,堰门是他们的打卡地点。两县的沟通,不仅是一座桥的距离,更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岚紫也因此走出了一条特色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听家人说,这里有个传统,堰门小伙爱娶庙沟姑娘。“姑父,你再讲讲你们卢家的故事呗!”我相信,只要庙沟与堰门的“娜塔莎”故事每天上演,岚紫两县的友谊便会一直延续。
我是庙沟媳妇,我正在品味庙沟的人、庙沟的事,我会把故事说给更多的庙沟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