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经验亮相陕西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就新闻通气会
9月7日,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陕西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就新闻通气会,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作为地方县区代表受邀参加,并交流了《汉阴县教师队伍建设管理“345”模式》工作经验。
近年来,在省市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汉阴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教育优先发展理念,通过创新推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345”模式,形成了城乡师资双向流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广大乡村教师安心安业、争创一流,激发了全县教师队伍活力,助推了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强化三项保障,筑牢师资建设基石。一是强化扩权赋能,建立人、财、事权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汉阴县推行教育人事编制县控局管校用,经费校财局管。县机构编制部门将教育系统事业编制总数核定后,交由县教育部门细化管理,结合县域师资布局、各学校发展需求,统筹管理教师流动调配。教师人事调配和晋级晋档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经费由财政局按年初预算统一划拨教育部门归口管理。二是优化收入分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建立汉阴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联动机制,每年统筹4000余万元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发放乡村教师津补贴和表彰奖励,实现了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三是聚焦能力提升,建立教师培训成长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培训、新任教师跟岗培训、名师引领骨干培训四大培训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脱产学习和全员培训,建立25个名师工作站,带动全县中小学校连片研修、校本研修,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持续提升。
搭建四座桥梁,促进师资力量均衡。一是建立对口支援桥。根据全县中小学布局,分片建立11个大学区,由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任学区长学校,负责选派优秀教职工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实行强校带弱校、抱团共发展。二是建立能手考核桥。将省市教学能手赴农村学校任教并至少培养1名教学能手作为考核合格的基本条件。五年来,已有42名省市教学能手到山区农村学校任教,有效促进了教学能手队伍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三是建立留乡待遇桥。坚持待遇向乡村基层倾斜、向艰苦边远学校倾斜,根据工作生活条件和交通距离等差异化因素,将全县学校分为三类十档发放教师生活补助,叠加执行乡镇干部工作津贴,两项补贴叠加月增资最多可达3000元,稳住了乡村教师的“人心”,吸引了城区教师主动到山区任教,打破了逆向流动瓶颈。四是建立干事创业桥。深入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培养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能手48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9名,市县级教学能手511名,打造了一支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建立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选拔任用机制,锻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校长队伍。
坚持五个优先,推进师资梯次流动。汉阴县结合县域师资力量布局和教师队伍梯次建设需要,制定出台《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流动管理办法》,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在确保教学秩序正常的前提下,搭建起教师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哺农村的良性循环。《办法》的核心是坚持五个优先:一是省市教学能手优先流动;二是综合考核成绩优异者优先流动;三是在同等条件下县级以上优秀(模范)班主任优先流动;四是在同等条件下工龄长者优先流动;五是年满30岁大龄单身青年教师在符合调动管理办法条件的基础上优先流动。五年来,全县累计有序流动教师 527名,761名教师自愿从城区赴乡村任教或继续留乡任教,充分激活了全县教师队伍的“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