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师生天地 > 教师文苑 > 正文内容

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想

发布时间:2022-06-28 18:26作者:安康教师进修学校:廖娟

加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师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健全人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对有序、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这一认识进行为期两年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地调研工作?两年来,我走访过安康市近二十所中小学,督导过一所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一年,现就一线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做一总结,接着对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做一构想。

一、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两年来,我通过发放师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督导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工作,发现后疫情时代,师生在时断时续居家隔离中上网课,诱发了不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1、高压态势下繁杂的工作,导致教师失眠、焦虑、抑郁等现象比较严重,约占30%左右;压力躯体化现象十分严重,如咽痛、偏头痛、肠胃不适、心脑血管疾病等身体疾病困扰着多数教师。长期处于高压下,教师容易脾气暴躁、丧失工作热情、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个别教师出现了伤害体罚学生现象。

2、社会对教师认同感不足,教师自我认同感低。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双减”后,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校时间越来越长,而他们的待遇并未有明显的变化。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是恪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安贫乐道,可教师也是人,当住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看病吃药等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时,致使很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初心”,要么辞职经商,要么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疲于应付。

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1、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紧张。虽然“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但很多家长却因此很恐慌呀,总认为孩子延时课回来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无助的家长又给无事的孩子“加餐”,导致孩子们苦不堪言,在只有分数是唯一要求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2、“空心病”低龄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是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空虚无聊。马斯洛需求理论强调: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人在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爱与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可是现在很多家长教育理念中存在误区:只要孩子穿暖吃饱就应该知足了,忽视孩子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于是,家长依然是唯分数论评价孩子,盲目要求孩子成龙成凤,而父母忙成了工作机器,让孩子过早看到未来生活的乏味、无聊、辛苦,尤其是父母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活成了赚钱机器,这种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空心病”。其次是社会发展迅猛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父母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获取生存资源,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陪伴。总之,社会发展迅猛、功利的应试教育、多元化评价缺失是导致孩子们“空心病”低龄化现象严重的主要因素。

3、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冲突尤为突出。厌学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过早的开始学习,过高的学业要求,学期困难初期缺少及时有效帮助,于是在学习上导致习得性无助心理。人际关系冲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寻求关注、发泄情绪、交往技巧缺少、多动症等。

4、青春期性教育缺失,导致情绪障碍。生理卫生知识科普多数学校在坚持,但对性别认同障碍关注缺失,性行为常识羞于启齿,部分青春期孩子情绪行为问题由此诱发,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及人际关系。

5、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学生依赖手机、游戏成瘾现象非常严重,由此诱发的亲子冲突事件频发。导致此种现象,主要是家长不良示范是关键,学生自制力差是其次,核心原因是家庭成员之间平日里缺少积极正向互动,各忙各的,突然长时间一家人呆在一起,不知道怎么去和家人相处,只有一个人一部手机各玩各的,等复学后才发现孩子无心学习,只想玩游戏。

二、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重在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转介。基于此,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需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开展: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建立课程体系。每班保证每月至少一次心理健康课,科普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附件:按年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二)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而是我用我生命的丰盈使你经验到你生命的多姿多彩。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和谐一致,雄厚的心理资本,前者教的是术,后者育的是人。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师心理资本建设团辅活动,有效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克服职业倦怠感。只有教师们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热爱工作,孩子们才会爱上老师、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从而热爱生命。(可整合到教师的校本培训内容中。)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从此,我们进入依法带娃的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我们只有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出的目标。学校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不仅要向家长传递依法带娃的时代已来临,还要强调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可整合到德育工作中。)

四)重视师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建档

学校每年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师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常见心理问题,是有效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建立师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对开展危机干预及心理疏导有着重要意义。师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科学、规范地进行。(说明1:心理测试只适合五年级以上学生适合,四年级及以下学生原则上不准做心理测试,如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发现某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需要转介。2:选择心理测试卷需要持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师专业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指定测试内容,如不能随意选有带暗示性诱导自杀的问卷内容给学生测试,以免发生危险事件。3:测试结果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师生,不能直接告知本人,通知家长家属。)

五)重视心理社团活动,长期坚持同质性心理团辅活动。比如:智力好,但厌学的孩子放在一起进行团训活动;经常发生人际关系冲突的孩子放在一起,教会他们处理冲突的方法;把内向、不善交流的孩子放在一起,通过游戏打开心扉,习得交流技巧……同时,针对同质性团体孩子们的家长做家庭教育指导,持续赋能这些家长,真正落实家校共育。(可整合到社团活动方案中。)

六、重视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师生在学校期间发生冲突危险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要及时;如果影响面大,则还要面向全体,帮助师生平稳度过心理困难期。

七、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使用。超过500人的学校,最好有专职心理教师,可随时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师生及时高效解决心理困惑。

八、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陪伴。发现有精神病遗传史、自闭症患儿、智力肢体残缺、因慢性病导致心理障碍等学生,要人文关怀,多和班主任沟通,定期做心理疏导。如发现这类学生问题严重不可控时,要及时上报学校,及时通知家长转介医院(身心科、心理科、精神科)。

附:   小学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内容: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