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新闻动态 > 教体要闻 > 正文内容

石泉:“153”举措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再提升

发布时间:2022-01-05 11:48作者:杨帅

2021年以来,石泉县教体科技局紧紧围绕“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相关要求,以“153”工作举措,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落实,助力全县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提升,助推乡村教育全面振兴。

聚焦一个目标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紧扣上级党委、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部署,以及中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总体要求,聚焦“石泉教育市前茅、省一流”目标,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扎实深入推进全县“353”教育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学前教育规范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中教育协调突破发展,让石泉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五大行动   深化教育发展内涵

紧盯“条件改善、师资建设、学生关爱、智慧教育、控辍保学”五项重点,加快推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满意”县域教育发展进程。

实施办学条件改善行动,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全县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全年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石泉中学迁建项目前期和后柳镇中心小学学生宿舍、中池幼儿园改扩建活动用房等10余个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分批次为部分学校、幼儿园采购配置了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全县学校硬件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实施教师队伍提能行动,增强发展后劲。以教师补充配备、素养提升、引领带动为核心,精准开展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年度人事审计,全年共计招聘教师、引进优秀人才57名,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和支教97名,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3000余人次,全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累计达510名、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32个,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素养全面提升。

实施特殊学生关爱行动,激发内生动力。以脱贫户、监测户、城乡低保户学生及留守儿童、孤儿为重点,组织2016名教师与6573名特殊群体学生用心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精准落实县域各学段各类教育资助补贴649.3万元9609人次,常态抓实学生心理疏导、健康引导、德育浸润、励志教育,探索建立了“333”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县特殊群体学生“物质上有帮助、心理上有疏导、学习上有进步、亲情上有联系、品德上有提升”目标全面实现,“智志”双扶成效日趋明显。

实施智慧教育引领行动,提升育人质量。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全县智慧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更新配置,扎实推进信息化在课堂教学、师资培训、家校协作、校园安全、教育管理、课后延时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形成了“互联网+名师、名校”“互联网+德育”等系列富有特色的“互联网+教育”应用模式,助力全县育人质量全面提升,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区”称号。 

实施控辍保学巩固行动,严守工作底线。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双线七长”责任制和动态监测制度,规范实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1222”送教上门服务,认真落实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常态开展“四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活动,狠抓“双减”政策落实,学生愿学、乐学、爱学、好学的学习兴趣激增,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龄人口15728人已全部入学或完成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零辍学成果持续巩固。

健全三项机制,凝聚教育发展合力

以建立健全三项机制为抓手,不断凝聚全县乡村教育振兴加快推进的强大合力。

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强推动。成立了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五年方案和年度计划,建立了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部署、局班子成员分口牵头包抓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教育督导办公室联合督导检查、各校园长履职尽责抓落实的工作制度,系统上下齐心协力,为各项工作稳步高效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聚合力。以教育帮扶重点保障人群信息数据共享共用、突发重大变故家庭学生合力救助、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学生各项合法权益有效保障等为重点,主动加强与县乡村振兴、民政、公安、卫健、妇联、残联等行业部门及各镇政府的有效工作对接,全县“教育主牵头、部门齐推动”工作合力全面形成,有效实现了教育帮扶数据精准一致、困难学生帮扶保障有力、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质。

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添动力。充分发挥网站知晓面广、影响力大的宣传推介功能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威望高、人脉广的资源优势,持续加大社会帮扶关心关注县域教育发展、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内引外联”工作力度,累计争取县内外各级各类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各类爱心资金及物品150余万元,惠及各类学生7000余人次,为该县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