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育英才:汉滨区构建“三个四”机制 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汉滨区培新小学聚焦“双减”,创新开展“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点燃师生及家长的阅读写作激情,形成了可复制的家校共育范式;位于汉滨、平利、岚皋交界处的双龙镇双龙小学整合镇文化站及校内的人才资源,结合课后服务,大力开展水墨画培训,点亮山区学生的艺术梦想,120余幅留守儿童水墨画先后在陕西美术馆、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出;果园小学美术老师王婷和同事用心打造社团课程体系,利用课后服务时段,指导学生创作体现汉水文化元素的石头画、马勺画,传承地方文化,带给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初冬时节,走进汉滨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双减”、课后服务一系列教育新政已从文件转化为师生的行动,从教育理念转变成推进内涵发展的新举措,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今年秋季以来,汉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双减”工作视频会和省“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视频调度会要求,坚持精心谋划、综合施策、精准落实,着力构建“三个四”机制,用情用力推进“双减”走心走深走实,交上一份合格的“双减”答卷。
坚持精心谋划,做到“四个到位”
“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积极有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落实‘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等政策,加强督查监管,强化宣传引导,全力推动‘双减’要求落地生效。”10月26日,区委书记范传斌深入果园小学、汉滨高中西校区调研,站在讲政治、讲发展的高度,为全区“双减”工作把方向、明思路。
推进中,该区坚持统筹安排,做到谋划部署、责任落实、政策宣传、督导监管“四个到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深入调研,先后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政府常务会和专题办公会,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制定了《汉滨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等“1+5”配套文件,强化政策保障。
“双减”是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组织领导。为此,汉滨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主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为了提高全社会对“双减”的知晓率、参与度,该区充分利用汉滨融媒、汉滨时讯、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全方位宣传“双减”政策。充分发挥学校作用,通过班校会、家长会、微信群、告家长一封信、大家访等方式和途径宣传政策,营造齐抓共管浓厚氛围,凝聚起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位一体”支持参与“双减”的工作合力。
以强化考核为导向,让“双减”工作成为硬任务。汉滨区将“双减”工作纳入对镇办、部门教育履职督导的重要内容,制定了《汉滨区贯彻落实“双减”工作督导评估方案(试行)》等文件。建立监管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机制,相继组织开展了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生减负、教师有偿补课等专项治理4次。充分运用通报、约谈、督办、群众监督等方式,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坚持综合施策,强化“四项举措”
落实“双减”,着力强化“四项举措”,坚持校内校外同向发力。汉滨区首先在提升作业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制定了《汉滨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对作业设计、批改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学校因地制宜制定了作业管理办法,实行作业设计备课组长指导、班主任统筹管理、校内公示,严控作业总量,提升质量。坚持因人而异,精准布置作业,个性化指导,面批面改反馈,作业布置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学生校内作业负担明显减少。汉滨高中西校区注重统筹学生作业管理,建立包级校领导、班主任、首席教研员、学科教师、学生信息员、家长监督员为一体的作业管理网络,真正将作业总量控制到每天每门学科上,让教师、学生、家长从减负中获得了幸福感。该校探索形成的作业管理经验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聚焦“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汉滨区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积极践行“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汉滨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规范课后服务行为。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1+X”模式,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实行错时交叉活动。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着力构建社团课程体系,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经过创新实践,形成了汉滨高中西校区机器人社团、汉滨初中小花蕾话剧小品社、江南小学书画社团、鼓楼小学美术社团、红旗小学足球社团、双龙小学水墨画社团、铁路小学航模社团、县河九年制学校科技社团等一大批课后服务品牌。鼓楼小学、汉滨初中滨江校区大力弘扬诗词文化,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学写诗文,分别创建成“中华诗词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诗词教育先进单位”。目前,全区实现了所有义务教育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有需求学生全覆盖的目标,课后服务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减负与提质“两手抓”,汉滨区坚持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制定了《汉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实施方案》,细化常规管理,抓住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三个关键环节,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视导,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优化教学方式,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双减”强基固本。面对“双减”的新形势,汉滨初中分学科组织研讨交流,形成了“探、展、导、练、理”高效教学模式;五里镇中心校结合实际,组织学校深化教研教改,总结了“预、检、展、评、测”教学模式;果园小学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开展“双减”下的示范课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江北九年制学校积极探索“四环六学”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快乐;结合“双减”,启动“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省级培训项目,大力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通过专家引领、送教送培、研讨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切实提升课堂效率,让教师在课堂应教尽教,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夯牢了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上下功夫。多次召开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会议,制定印发了《汉滨区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实施意见》《汉滨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组建了8个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区160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督导检查,严肃处置违规培训行为,有序引导文化类培训机构转型,坚决扭转“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打造教育良好生态。目前,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已注销9家、提交停办申请13家、暂停培训23家。全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正在向纵深推进。
坚持精准落实,建立“四项机制”
“双减”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持续给力,常抓不懈。针对全区学校点多面广的实际,汉滨区建立师资保障、资金保障、安全保障、协同育人“四项机制”。在师资保障上,健全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引导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从教行为。指导各学校制定了课后服务考核管理办法,完善激励机制,给予教师适当补贴,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出关爱教师系列举措,支持学校建立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班、母婴室、亲子休息室,组织教职工开展校外拓展、春秋游等活动,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课后服务。同时,该区还利用爱心人士、校外资源到校参与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体艺教师短缺问题。安康版画家、汉滨区文化馆原副馆长宋安平退休后发挥余热,多次到瀛湖镇学房小学、吉河镇唐庄小学、流水镇学坊垭小学等学校,义务给版画社团授课,由他指导的几十幅学生作品在全国获奖;张滩高中邀请市业余体校教师定期到校训练武术散打队,有多名学生在全省散打比赛中获奖;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安康分会会长、汉滨区总工会干部王伟权驻村扶贫又扶智,义务为叶坪小学学生教授二胡,用爱心点亮了学生的艺术梦想。在汉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教助学已蔚然成风。
在资金保障上,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出台了《汉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和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服务性收费、财政补贴等方式,拓展课后服务资金渠道。加强课后服务经费管理,优化资金分配使用,制定补助标准和发放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一校一策”原则,切实发挥经费使用效益。执行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学生免收政策,免收学生的费用由财政给予学校一定的补助,从而保证课后服务正常开展。另外,成立汉滨区慈善协会教育分会,发动爱心企业捐资,募集慈善款项,弥补教育经费不足,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工作、学习问题。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在推进“双减”中,汉滨区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压紧压实学生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完善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各项制度,把学校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课后服务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安全管理全方位、无死角。严格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四个100%”要求,配足配齐防疫物资、安防设施设备,加强日常安全管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实现课后服务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确保课后服务安全有序。
同时,着力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合作,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效衔接、相互促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加大“双减”政策和教育评价改革宣传解读力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纾解家长焦虑情绪。整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成立了“汉滨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汉滨小学、培新小学结合新教育实验,邀请家长进校园开办“亲子讲堂”,向学生讲授安全、健康、生活常识,通过家校共育,架起了学生成长的连心桥。制定了《汉滨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创建标准》,充分利用区域内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社区工厂等资源,积极申报评选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东坝小学结合“耕”文化,开辟校园农耕基地,组织学生动手种植果蔬,认识农作物,劳动教育接地气、有特色。流水中学、晏坝小学组织学生进茶园,采茶制茶,在劳动中感知了传统茶文化,提升了劳动技能。像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在汉滨中小学中普遍开展。
减负提质育英才,凝心聚力谱新篇。“要聚焦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盯紧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总目标,抓住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两个关键,探索质量兴教、改革强教、人才兴教三条路径,落实好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四方责任,把握高中教育城区化、初中教育区域化、小学教育集镇化、幼儿园教育社区化、职业教育示范化五个方向,处理好担当与作为、应试与素质、提质与减负、高分与低能、农村与城市、公办与民办六种关系,全面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面对“双减”的新形势、新要求,汉滨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吴大林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掷地有声,谋篇布局,为“十四五”教育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双减”是教育改革,“双减”是教育民生,“双减”是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沐浴着教育改革的东风,汉滨区将用“双减”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乘势而上,克难攻坚,举全区之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汉滨教育追赶超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