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创新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腹地,是国家西部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扶贫先扶智、强县先强人”的民生理念,攻坚克难,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建机制、抓投入、夯基础、强管理、重创新,率先在陕西省实施营养计划、在国贫县率先推行15年免费教育,2011年7月在陕西省第二个、陕南第一个建成“双高双普”县,2013年10月建成省级“教育强县”,2014年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呈现出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虽然宁陕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存在不均衡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处边远的乡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内涵发展的动力不足。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亮点,补短板,求突破,巩固教育创建成果,提高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使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建设,是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基于上述认识,该县主动作为,立足县情,抓住关键领域,积极探索构建符合贫困山区县特点,持续推进改革的路径,自2013年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作为统筹城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取得积极成果。2016年,宁陕县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全省首批6个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示范县(区)之一。在近几年的巩固提高工作中,不断创新举措,持续发力,强势推进,改革成效日益彰显。
一、主要做法:
(一)统筹安排,搞好顶层设计。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出台的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精神,从顶层设计入手,组织人力,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印发了《宁陕县义务教育学校推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大学区设置、管理、考核等政策措施,为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机制保障。
(二)健全机构,构建管理模式。宁陕县学区制管理改革是在总结前几年联片教研工作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加强组织管理。教体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内各股室、师训教研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股设立办公室,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实施,发文明确了各学区长、副学区长、视导员、成员学校等组成人员及各自承担的工作职责;合理组建大学区。在机构设置上,将联片教研网络与“大学区管理”改革融为一体,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同类型、同层次学校按照地域划分,组建了五个大学区联盟(其中:小学大学区4个,初中大学区1个),原联片教研网络中心校为学区长学校,牵头负责学区内相关工作,同一学区内各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三级管理网络。以学区长学校为核心,吸纳辖区内各成员校共同参与,统筹区域教学资源优势,组建大学区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学区工作的整体规划、发展目标的制定;由各学区长学校教学副校长(或教务主任)亲自挂帅,盘活学区内成员学校的教师资源,规划、落实大学区各项工作,构建学校发展联盟;以学区长学校优质人才资源为依托,联合各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成立大学区学科教研协作组,精心设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确保学区教学计划的有效落实,形成多方联动、优质带动、对口帮扶、共同提升的学区化管理体系。
(三)建章立制,实施规范管理。健全工作制度。指导各大学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大学区行政联席例会制度、大学区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学区划分招生制度等,探索构建学区间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平台,确保义务段学生划片、就近、免试、全部入学。坚持每年初召开一次改革工作推进会,年终召开总结会,教体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学区长学校校长、教务主任、包片教研员、局内相关业务股室、师训教研中心负责人等全员参加,对大学区改革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对阶段工作反馈小结,安排下一步工作;拓展活动领域。建立了活动轮流承办制度,根据县学区制管理指导中心统一安排和大学区年度工作计划,由学区长学校牵头,鼓励有条件的成员学校每年分别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每次活动认真组织策划,承办成员学校具体组织实施,辖区学校骨干教师参与,收到明显效果,既锻炼了老师,也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次检阅,调动了成员学校的积极性,激发了全员参与改革的活力;结对帮扶促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步入常态,学区间相互选派骨干教师举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讲座、经验交流、示范观摩等活动,选派薄弱学科的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影子培训,重点在教育科研、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相互学习交流。
(四)夯实基础,落实措施保障。加大投入。近几年宁陕县先后投入资金1256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按标准要求完成了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校通”“班班通”建设任务,6所骨干中小学建成了自动录播教室,县级层面建成了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分别达到两个100%和98.6%;抓实载体。各大学区从实际出发,规范集体备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集体研修、专题培训、送培到校、课题联动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促进了区域内教学研究资源优势互补;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实施成员学校、学科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工程”,分级建立了学科交流QQ群、微信群,实现了大学区内资源共享。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引领,带动区域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教体局设立了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专项经费,每年预算安排10万元,为大学区日常运转、开展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活动、表彰激励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五)实施德育联动,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区工作的主题、主线。教体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基本技能训练活动的《意见》,指导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德育联动机制,建立大学区校际德育合作制度,丰富实践载体,活动引领,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各大学区本着“简便就近、形式多样、务实增效、确保安全”的原则,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着力打造体现学区特色的德育品牌活动。学区内定期举行德育工作、班务管理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学区内教师、班主任和德育管理人员培训,组建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美德好少年”“祖国在我心中”“古诗文经典诵读”、科技创新、校园体育艺术节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精品主题班会、少队活动,展示观摩,提升德育管理实效。
(六)创新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强化管理职责。坚持把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长抓常新。县教体局先后制定印发了大学区管理改革工作《考核办法》《八统一实施细则》《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组织机构建设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文件,充实调整了县学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建了县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指导中心、大学区教育研究管理中心,进一步夯实了县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指导中心、学区长学校、大学区教学研究管理中心、成员学校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对改革工作推进提出了新的任务、措施要求,力求从目标引导、管理、评价机制上规范改革工作,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形成了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大学区、成员学校“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建立视导制度。县教体局组织督查组定期深入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进行督导检查,了解改革动态及进展情况。每个大学区设1名视导员,主要负责学区内的上下联络,协助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指导学区相关业务工作;实施捆绑评价。改革之初,教体局就明确提出推行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基本思路,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八个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资源共享、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集体备课、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质量评估、统一评价激励。加强常规管理,依据《考核办法》和《考核评估指标》,每年末集中组织一次考核,形成考核通报,除对成绩突出的大学区和成员学校、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外,考核结果列入义务教育中小学年度重点工作综合考核范畴,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改革氛围。
二、改革成效
宁陕县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六年来,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改革的成功实践,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质量共同提升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学区长学校的骨干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带动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进步,在传播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校际合作交流、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捆绑式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彰显了改革的强大合力。主要体现在:
一是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建立大学区命运共同体,以强带弱、对口帮扶机制,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管理策略、教育观念经受了新的洗礼,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为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一名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25所义务教育中小学5800余名学生从中收益,覆盖面达100%。
二是激发了教育教学研究活力。结合贫困山区县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构建网络教研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和多媒体交流的便捷优势,利用“互联网+”、QQ群开展网上拜师学习等活动。在学区长学校的统一引领下,将成员校的学科教研组进行对接,成立以各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分年级、分学科联合教研组工作交流群,以集体备课、网上研讨为主要内容,指导学区内的学科教学、教研工作,拉近了学科教师间的距离,增强了教学教研指导的力度和密度,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建立了教研联动机制。依据学区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安排,各成员学校在规定时间,集中围绕同一主题同时开展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氛围。如城关初中大学区确定以“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主题,持续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竞赛活动,不仅使基础教育资源库资源进一步丰富,而且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校际间的共享应用;构建教研协作区、学科教研协作组、学科年级教研协作组、学科协作组任务共担,责任连带,考核同步,荣辱与共的捆绑机制,明确各级协作组的职责分工,签订“捆绑式评价”协议,每学年末根据各成员的理论学习、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情况考核评估,对学区内在传、帮、带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协作组长和互帮互助成员进行表彰奖励,促进了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和教学团队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是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师训教研机构与各大学区密切配合,整合师资力量,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校本研修为基本路径,定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送课、送培到校,加强教学业务指导,立足本职岗位,练内功,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参与校本课题研究,共同提高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流程、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提升薄弱校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实施课题联动战略,由学区长学校领头,紧紧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由课题组负责人牵头,组织成员学校共同参与,共同研究;整合相同或相近学科研究方向的课题,统筹学区内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四是培养了一批新生骨干力量。学区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彰显。在推动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六年间,创建县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7所、市级课改基地校和示范校各1所,县级“校本研修示范校”4所,县教体局、宁陕小学分别荣获省级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学校”;600余件教育科研成果先后在省、市获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县、大学区、成员学校赛教评教活动,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名师、学科带头人86名,占全县专任教师的17.8%,其中农村13名。
五是推动了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县、大学区、学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区域内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得到加强,素质教育有序推进,涌现出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质量较高的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和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丰硕,获市级奖298项、省级奖263项;全国奖97项;学科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经过持续努力,全县中考总评成绩由2011年全市10县(区)第六名到2018年,连续七年保持前3名,四所初级中学有两所步入安康市初中教育质量先进行列。
三、存在的问题
宁陕县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尚需积极改进。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校长、教师被动接受,对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畏难情绪,对改革相关政策、内涵要求缺乏深入学习、研究思考,工作推进有一定难度。
二是改革进展不平衡。个别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短缺,发展理念滞后,相关制度、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措施方法单一,学区之间、校际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区域骨干教师缺乏,教育质量提升缓慢。
三是突破难点是关键。针对宁陕山大人稀,学校布点分散,集中开展活动困难、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加之一些大学区管理力量比较薄弱,人员、经费不足,如何找准突破口,抓实载体,深入探索在贫困山区县有序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模式和提质增效的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待深入研究思考。
四、几点设想
学区制管理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场深刻革命,特别是像宁陕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县显得十分必要,意义深远。下一步将以巩固改革成果为契机,不断完善管理办法,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善作善成,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进而不断增强和提升宁陕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深化改革,拓展路径。牢固树立“抓改革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为动力,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研联动、合作共赢”的宗旨,创新思路,深度提炼总结改革的成功做法或经验,立足县情,找准义务教育学区制度管理改革与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有效衔接的突破口,健全工作机制,继续抓点带面,培育典型,拓展改革路径,深化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组团发展,共享发展,推动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突出重点,提升内涵。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创新校本研修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任务,落实素质教育主题要求,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学区长学校的示范引领、输出先进办学理念、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有效解决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学科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学区内学校在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立德树人、教学管理、课堂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协作探索,引领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助力县域内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办学品位和特色办学方面的逐步提升。
三是深入探索,打造特色。紧密结合山区学校布点比较分散,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活动困难的实际,不断创新和构建区域内教研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实施“信息互通工程”,引导成员学校因地因校制宜,依托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把“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学区教研活动之中,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组织开展学区内教师培训、教学研讨交流的新途径、新方法,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重点,有安排、有活动、有检查评比,形成制度,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校际间互动学习交流合作共赢,最终实现县域内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