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不止是简单的共鸣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
——题记
今天专家的讲座,是从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教育名言开始的。
成都之行的名师、学带研修培训,第一场报告,用了富含诗意的导入。对我们而言,那是耳熟能详,现场的名师、学带随着专家的话语,有人附和着朗读,更多的是静静的思考和揣测。
我想,这次的讲座,一定蕴含着诗意,会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果不其然,贺慧老师的报告《教师教学问题研究》,是用小故事、微视频的方式串联的,讲述了问题解决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策略方法,其间的互动,我们积极地参与其中、快乐地分享,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融合、借鉴与发展,就在剖析这一个个的案例中得到了启迪,收获了教学艺术。
时间稍纵即逝,3个小时的讲座,就在这聆听、交流、参与、分享中,不知不觉地过去,我边听边记边思考,构思了“聚焦三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材料提纲,思考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考踩线生提分策略研究”的课题。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它又来自我的内心深处。
上午的讲座触发了我们的情感之弦,在期待中,我们迎来了李松林教授的报告,他的主题是《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引导》。
对于“核心素养”这么专业的词汇,我原以为设计的理论一定很深奥,没想到李教授幽默、严谨的略带川味的普通话,竟会引发我们一阵阵的笑声,也夹杂着附和声、朗读声。
“导向什么?需要什么?学到什么?”一个个的问题串接,一步步的连续追问,引导着我们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就像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我们在问题解决中获得了兴趣、共鸣、思维的迸发。
核心素养是双基、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聚焦核心,就是聚焦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就是要突破教师的“一把抓情结”、“短平快情结”、“顾眼前情结”,要让学生实践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焕发出思维的活力。
李教授用农民种庄稼、养猪等浅显的知识,阐述了教育要抓住学生的心灵,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要触发学生的新奇、困惑、共鸣和挑战,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深入学科本质,展开问题,解开学习的密码。
通俗的论述,可操作的方法,更加激起我内心涌动的波澜。教学应该是以学为本、以生为主、以学定教的,老师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地实践参与,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领悟学科的思想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亦是渗透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的,也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走出教室,夜幕已经降临。华灯初放的城市,笼罩在霓虹幻影之中,竟是如此的含蓄。我凝视这美景,眼前的一切竟和我构想的那么相似,这岂止是简单的共鸣。而是共鸣后的深思、行动和反思,只有这样循环往复,教育才能攀登一个有一个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