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源头薪火传
恒河,作为汉江的二级支流,汉滨区境内最长的河流,千百年来,从巍巍秦岭源起,哺育着一河两岸,见证着时代变迁。在恒河源头的叶坪镇,百年前,便有一所学校风雨中诞生,为这方山水育栋梁,传薪火,这就是汉滨区叶坪镇叶坪小学。沧桑百年,学校已于2000年迁址新建,戊戌年仲秋,笔者一行走进了位于叶坪街道中段的叶坪小学老校舍,感悟它的厚重,铭记它的情怀。
说到老学校,就必须说到叶坪的由来,叶坪,早称陈贺铺,属子午古道“九里十八铺”之一,自古便是安康北出长安的重要驿站。叶姓族人于清顺治年间由广东移民至此,经几代人奋斗打拼,家业日趋兴盛,遂买下关帝庙、田坝一带田地,在此置家兴业,逐渐发展形成集市,街道,世人遂将此处成为“叶家坪”,简称叶坪。叶坪街清时为兴安府陈贺铺驻地,民国时期为国民党兴安第九堡,解放后一直是原叶坪区公所和叶坪镇政府驻地。1921年春,时任国民政府参议的叶氏族长叶虎成牵头。在叶坪中街兴建私塾,同年冬月一期工程完工,招收学生授课,始设四个班,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小学教学,学堂在安康北山产生较大影响,辐射数县,先后有宁陕铁炉坝,汉阴铁佛,镇安木王等地的学生在此就读。
学校位于叶坪镇老街中段,沿恒河桥,过操场而上,小镇整体建筑明显可见徽派风格,随处可见飞檐溢彩的马头墙,街道不宽,并排四五人而行,却极干净,处处白墙黑瓦、绿树红花,和清新微甜的空气,静谧闲适的氛围相得益彰。
学校大门坐北朝南面向街道,门楼翘角飞檐,厚重大气,基础是一色的长条麻石,经岁月剥蚀,条石上的凿痕已日趋淡薄,大门两边护墙为石底砖墙,门楼处做以流苏造型,整个大门气势宏伟,古朴庄重,彰显着学校的人文、厚重。大门为纯木质结构,门板近乎两寸,关严后,一个成年人需用点力气方可打开。大门正上方以往是四个古朴庄重的欧体大字——叶坪小学,自2000年学校迁建私人购置后已不复踪影,倒是屋顶小青瓦间长满的青苔似乎在岁月中印证着一切。大门左右各是两间两层的砖木校舍,虽经百年,墙体依然齐整,鲜有斑驳,底层面朝街道开了四道门,无疑是上个世纪学校投身市场经济大潮的印迹。
进门而入,抬头便见一道屋梁色泽艳丽,上绘麒麟送福图案,经主人介绍,横梁上图案是建校时所绘,历经百年,不褪其色,视为奇事。迎面的脚下是一块长约一米,光滑如镜的大理石,期间的纹理清晰可鉴,也不知经过多少师生经年累月的踩踏,打磨,方至如此境界,主人介绍道,此石应为纯天然大理石,曾有外地商人欲出价五千元购买被拒,悻悻而归。大理石天然为界,左右各是一个小天井,后面便是学校的第二进房舍。在一、二进校舍的二楼南北两端各有一道内走廊相连,使校舍浑然一体。中间是一段条石台阶,溯河而上可至第三进校舍,二十余部石阶整齐划一,高度一致,头顶处也有一道横梁,上绘兵书宝剑,寓意学子文成体建,终为栋梁。
沿石阶而上,眼前天井比底下的要宽阔了许多,为南北向整体。两侧的山墙上还依稀可见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栏,记录着老建筑曾经担当教书育人的荣光。天井四壁的条石整齐划一,排水沟渠设计合理,小花坛内,月季嫣红,冬青葱茏。
学校初建时只有前面两进。因学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于1944年又建一栋两层木架房,后被大风吹倒,复建设此栋土木结构校舍。最为引人侧目的当属二楼雕栏画栋、古色古香的木质外走廊,北角处有木质楼梯相连。一层立有六根水桶般粗细的松木廊柱直达房顶,每根柱子底部均有一下半部分为六边形,上半部分为圆柱形的石雕柱墩,历经年风雨,不改古朴气质。细细观察,笔者发现一奇异现象,就是这六根廊柱在底部二十公分处都有一道明显的截断痕迹。明明是一根完整的柱子,为啥都要截成两段呢?笔者一行百思不得其解。主人介绍到,说到此,还有一段典故,说是在校建施工中,有陈姓木工和一史姓泥工两人相互之间极喜开玩笑,经常一个捉弄一个,史师傅墙行起后,陈木匠按此高度下料做柱,谁料在廊柱将完工之时,史姓泥水匠又将墙体加了两层砖,于是史木匠的柱子就短了一截,木匠到也不拍,便在每个柱墩之上加了一段原木,附以卯榫咬合,浑然一体,不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版本,经同行有懂建筑的人士说,此种设计很有科学道理,一是防腐,如果时间久长,柱子靠底下一段会上潮腐朽,便可将此节圆木敲出换下即可;二是预留的房屋基础下沉间隙,如果基础下沉,只需将次部分敲出即可。
学校所有校舍均是两层,二层楼面都是木质油松板,走在上面隐约有声,在几间教室的楼板上,还有手指粗细的小洞清晰可见。在第一进房屋的二楼,有一块门板,上面刻有“敬业乐群”四个欧体大字,底下是一众人名,当是毕业学生给母校的留念,又或者是给某位老师的牌匾。主人介绍,早现还有一块“云程发轫”匾额,可惜时间久远,已不知所踪。
校舍的窗子全部是木质结构,呈现三种形态,在第三进校舍,有两间教室的窗户,下方上圆,底下为博古架窗格,上面为蝙蝠的变形图案,寓指五帝延福;其余窗户和第二进的二楼窗户底下部分一样,上面部分全部是红太阳万丈光芒图案,名曰“大海航行靠舵手”,据说是在文革破四旧时所改;到了第一进其窗户便都是大开大合的现在样式了,装上了玻璃,增加了室内亮度的同时,却少了一份古朴、纯净的韵致。
老校舍解放前作为叶家私塾,解放后一直是原叶坪区和叶坪镇中心小学校舍所在地,直到2000年3月迁址,一代代教育人在此栉风沐雨,教书育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从此走出,有的在他乡风生水起,更多的人成为改变当地面貌的生力军。其中的佼佼者,有曾任青海省西宁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的,也有曾任市财政局副局长的等。当地人中,不少人家从爷爷,到孙子都是从叶坪小学走出,那些一辈子扎根于次的老师更是教了人老几代人,李茂询、郭华正、张广全、秦开科等老师,都将自己的青春华年献给了恒河源头这方热土。
临别时,夕阳斜映,苍劲古朴的校舍巍然无语,恒河源头,从私塾到国校,薪尽火传,路漫漫其修远;春华秋实,风浩浩当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