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板房
故乡处于陕南,千沟万壑,东西南北纵横,犬牙交错。去过陕南的人,脱口而出的就是:山大,石头多。
正是因为如此。故乡,没有平原地区的一望无垠的良田;没有青藏高原的宏伟壮阔;甚至没有云贵地区的梯田,给人高低不就,除了山和石头,便没有了其他。正是因为石头,石板房是故乡最好代言人了。
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辈,其实他们非常智慧的,石板房足以证明他们的智慧。小时候的记忆里,模糊的记得石板房的构造。在没有动工之前,谁家要盖房,必须先要找好盖房的石板,人们习惯叫瓦。那时候又一个职业,倍受人尊重,就是瓦匠,瓦匠闲时就会满山转悠,寻找可以作为瓦的石板,做瓦的石板,厚了不容易背上房屋,再说盖上房子也不平整,影响美观。薄了容易破碎,所以厚也不行,薄也不行。厚薄程度,完全取决于瓦匠。
寻找到了合适地方,或是小山包,或是山崖间隙,瓦匠把它叫“瓦窝”。找到了“瓦窝”,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便去“瓦窝”取瓦。人们管取瓦叫“开瓦”。在“瓦窝”打上炮眼,安装些许炸药,一声巨响,石渣横飞,该瓦匠出场了,瓦匠拿起工具,把厚厚的大石块儿,用工具劈开,劈成有几平方分米,几十平方米,遇到好的还能劈成几平方米,大小不均,形状不一的石板。
开好的石板,大多从山上的瓦窝一块一块的背到离盖房不远的地方存上。有了石板,下面就是盖房了,事先找好黄泥,用两块高约一尺二,宽约一尺的木板模型,也叫墙板,填上黄泥,套上墙板,两头各站一个壮汉,手持大木杵,使劲垒,都把垒墙叫做“打墙”,就这样一层层的筑起泥墙,再在泥墙表面抹平,使表面光滑,美观。从“开瓦”到房屋盖起,耗时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之久,这样的工序一点儿不亚于现在的高科技建筑。
泥墙高有数丈,两边低,中间高,呈锥形,中间最高处,就是房脊梁。一是对称,二是利于排水;中间最高的,用原木横竖相间,盖上石板,石板房便成了。住在石板房,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如果保管的好的话,寿命可达一二百年,远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结实的多。不得不说,我们的祖辈,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
随着时代的脚步,离开故乡好久了,离开石板房也好久了。这个夏天,为了纳凉,我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石板房里。沏上一壶好茶,坐在红漆木桌旁品茶,别样的惬意,比坐在空调的房屋里自然,宁静。
石板房外被绿油油的包谷簇拥起来,像是青海的喀喀湖里的一团水藻。石板房被岁月里的风沙,吞噬了细胞,留下一道道的棱角。一户一户的人家从村庄流逝,石板房像是被嚼之无味的压缩饼干,扔在岁月的怀抱里。
石板房,就是故乡;故乡,就是石板房。石板房,就是一道道的乡愁,永远牵动着游子们梦中思乡的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