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凌寒独自开
安全到家,夜色已晚,因为晕车,我走进家门,和家人打过招呼,便睡了。
女儿因为有难题要问我,便叫醒了我,而此时已是晚上十点。我懵懵懂懂地走进卫生间,洗把脸,迅速走进女儿的卧室。电暖气的红光散发着强烈的热量,桌上的台灯皎洁明亮,旁边的七层书架上堆满了她经常翻阅的课外书。被波司登羽绒服包裹的她,脸上泛着红润的光。
我默然凝视着她的眼和脸,突然又想起了那一对要我抱抱的姐妹,不知道此时她们是否已经安然入睡,她们的爸爸妈妈是否想起留守在老家和奶奶相依为命的两个孤独的孩子,是否懂得她们的心声?
离开南垭小学时,我不时地回头看着校园里高高竖立的旗杆和校门两侧的那幅标语,它们犹如寒山寺的钟声,重重地被敲响,在我的耳畔长鸣着。而校园外的山坡上,枯黄的草丛里,那一簇凌寒独自开放的月季花,干涩的花瓣散发出悠远的馨香,始终弥漫在我的心上。
通往青中村的道路,弯弯曲曲,犹如一条长长的血管,一端连接着偏僻的青中村,另一端连接着山城紫阳。汽车在这样的水泥路上缓缓行驶,一路盘旋到山顶;道路尘土飞扬,不敢开窗,而我们的心早已飞到南垭小学。
我们的车上午九点从安康金地酒店出发,十一点半到达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南垭小学。山风呼啦啦作响,寒冬的劲风如刀子一样,横扫着晚秋之后少许的黄叶,纷纷扬扬地哗啦啦落下。
南垭小学距离紫阳县城20多公里,盘踞于山顶。整个校园,只有一幢孤零零的三层楼房,静静地伫立在高山之巅。操场中央,一面五星红旗毅然地飘扬在略微高于楼房的旗杆上,仿佛在这里默默鼓励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陪伴着这里的学校和村民,守护着山区的教育和文明。
走近学校,最吸引我的还是大门两侧写在围墙上那幅醒目的标语:“为走出大山而读书,为改变命运而读书。”读书,这样熟悉的字眼,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山村校园,出现在山村孩子的脑海。至今依然沉甸甸地,在这里重复着,昭示着,仿佛一盏明灯,时刻照亮着南垭小学孩子和家长的心灵。当我看到时,我竟然忍不住脱口而出:“我的学生时代,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努力读书的。”30多年过去了,看到这句话,我依然激动不已,读书的欲望依然强烈如初。
水泥操场上摆着四张课桌,九把椅子,还有十几条长凳子。我们连忙把车里的物品取出来,摆放在桌子上,而一位叫不上名字的老师正忙着给我们泡茶,另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把学生带到操场,校长招呼我们坐下。
简单的活动由书院同学志顺主持,本次活动是他帮忙联络的,因为他去年在这里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很熟悉学校情况,甚至记得住每个孩子的个头和鞋码。班长代表书院给学校捐赠了四本由师父编撰的慈善文化相关书籍,并对书院这次活动做了简单介绍:
本次活动由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康达德书院首席导师陈国庆教授发起,得到了陈教授的同事及诸多弟子的支持,也得到了安康达德书院及爱心朋友的支持,你20块,他50块,你100,他500,共计捐款4700多块钱,为山区孩子购买了过冬的物品。我们第一站去看望了汉滨区茨沟镇二郎小学57位留守儿童,将这些物品已经送到他们手中。今天是第二站,我们为你们25位小同学也准备了这些物品,每人一双棉鞋,两双棉袜,一个棉耳护,一双棉手套,希望小朋友能够温暖地度过寒冬……
坐在长凳上的25位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而我的眼睛一遍遍扫过他们的脸,冻得青一块紫一块,默默计数着,十二个小朋友的耳朵和手背都长了冻疮,好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我恨不得立即站起来,把我眼前的东西马上给他们送到手上。可是,十分热情的校长正在讲话:“感谢安康达德书院的师徒,你们的爱心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这个冬天不冷了,也激励我们像你们一样去关爱山区留守儿童……”我情不自禁地鼓掌,孩子们和家长都开始鼓掌,静谧的高山传来响亮的回声,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猛一抬头,红旗正在我们头顶猎猎作响。
寒风将我的手和脚冻得冰凉,我不得不站起来,小声对班长说:“孩子们都冻得发抖,赶紧发放吧。”于是,部长开始点名,娟子和石头发棉鞋,班长和院长发棉袜和棉手套,我发棉耳护,年姐跑前跑后地抢拍照片。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而我听到最多的便是两个字“谢谢!”看着这些小孩儿穿着秋天的单衣服,脚上还穿着单薄的运动鞋,好几个孩子因为手冻僵了,接过鞋袜就掉到地上了,我们迅速冲过去弯下身子帮他们捡起来,并一个一个帮他们带上手套和耳护。红色的手套,棕色的耳护,黑色的棉鞋,花色的棉袜,在孩子们面前,拼成一幅精美的图画,永久地刻在我的脑海。
细心的校长再次叮嘱,请各位家长安全地把孩子们带回家。很多孩子依依不舍地回头,向我们挥手,致谢。而我们,紧跟其后,深情地目送。就在出校门的那一刻,两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女孩突然拽着我的衣角,我立即蹲下身,用力地抱起较小的小女孩,用我的脸颊紧紧贴着她的脸颊,对着她的耳朵说“宝贝儿,好好读书,我会再来看你的!”年姐不知从哪里跳出来,咔擦咔擦地偷拍了我和两个小女孩,还有小女孩的奶奶。阿姨一句接着几句说“谢谢你”,而我只顾着好好抱着孩子,并把她高高举起。
“抱抱孩子”,这是时时刻刻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一句话,也是我走到任何一所学校都想重复的一个动作。记得,有一次在和师父交流中,师父问我“你觉得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我铿锵有力地回答到“是爱和拥抱!”师父微笑着对我点头,而我们是在一个会场聊起这句话的,那一刻安康达德书院主办得陕西省第二届留守儿童保护论坛正在进行中。就在那天晚上,我写下了关于保护留守儿童的论文《浅说用爱为孩子竖起精神丰碑》。
文中写到:“每个人在前行的路上,都渴望拥有一盏明灯,指引和照亮前进的方向。理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闪亮的明灯,但是常常在不经意间会被挫折击得粉碎。面对挫折,孩子会感到迷茫,感到困惑,感到束手无策。而我们的冷漠和遗忘,无疑是雪上加霜;作为父母,或者长辈,或者老师,应该张开双臂,用您暖暖的爱,用你热情的心,为孩子竖起一座精神丰碑。”
温暖在严寒中蔓延,月季在寒霜中开放!当我离开南垭小学时,我再次凝眸月季花,天空中飘飞的细雨洗去了花瓣上的点点尘埃,显得格外清新靓丽。返程的路,要从山顶一直下到沟底。汽车就像夏日漂流般滑行,刹车声不绝于耳。“老师抱抱我吧”几个大字时刻涌动着……
车轮一圈一圈地转动,而我心里一直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念着校门口的那幅标语——“为走出大山而读书,为改变命运而读书”。我总觉得,走出大山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改变命运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身边很多朋友嗜书如命,他们不管是在大山,还是在城市,依然坚持读书,用读书修养身心,丰富视野,净化心灵,播撒爱心,成就了自己和别人的梦想与人生。
情非得已,最是触动时。已是凌晨两点半,家人早已熟睡,只有我一人,在客厅里,静静捧读《双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重复默读着这句话,惟愿——更多的人用行动去改变,温暖前行的路。
灯光下,客厅里的兰花又长高了,月季花又开放了,而客厅窗外的那株桂花树,经不起寒风袭击,不知何时叶子已经变黄了。
看着这些宝贝儿,有一种浓郁的爱漫过我的心,那就是我希望你们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