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致教师》
少年时读书,从不思考什么,就是在读,以为读过就忘,其实该留下的会留下。年长后读书,常常边读边想,边读边记,慢慢开始听到他人的声音,学会了反复消化积淀。近日,读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一书,许多共鸣,挥之不去,萦绕于心。
练就一双慧眼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面对八九十人的大班,常常要处理各种琐碎的问题:刘一没按时回家,陈二没完成作业,张三迟到了,李四在课堂上捣乱了……这些问题学生,让我焦头烂额。
阅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看到这样的句子——
“作为教师,每天生活在儿童之中,学会观察他们,研究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深度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解开心结。爱的缺失必须用爱来偿还,逆反的心灵必须要用爱来舒解。”
“亲爱的老师,请记住:只有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放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相信。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多面体,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很正常,并不可怕,关键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待缺点的态度和看法。如果我们从心理上真正走近孩子,走进孩子,以教师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教育他们,感染他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就听说班上有个“调皮大王”。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惹是生非,你使出浑身解数,他都屡教不改。经过几天的相处之后,我也领教了他的讨厌之处——上课从来没坐端过,不是在抽屉里掏东西,就是满教室扔纸团;下课从来没闲过,不是去“幸福源”摸鱼,就是招惹别人。总之,让人头疼不已。
我和他每天的交流都是在他所犯的大小错误圈内,疾言厉色、粗声粗气。批评了,道理讲了,和家长沟通了,他仍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到底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学生呢?后来,我留心观察,发现他其实很聪明,爱看书,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我决定改变对他的态度,走近他,擦亮他的优点,让其光芒淹没缺点。一天,我问他看过哪些书?《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他说出了一大串名著。我装作很吃惊的样子说这些书我都没看过,能不能借我看看?他高兴地点点头。那一天,我发现他课堂上很认真地在听讲。后来,我又把《夏洛的网》《哈利波特》《一百条裙子》这些表现友情的书推荐给他,和他交流读后感,教他怎样与人相处、为他人着想。课堂上我不时提问他,当他答对时就表扬鼓励。我还写了表扬信,让他带回家给家长看。再调皮的孩子都在乎老师的夸奖和鼓励。渐渐地,我发现他作业整齐了,上课能认真听讲了,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虽然他偶尔还会犯些错误,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个孩子的转变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容易关注、关爱那些聪明能干、乖巧懂事的孩子,对待他们如和风细雨;而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相对愚钝的孩子则恨铁不成钢。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亮点。一个智慧的教师,应该练就一双慧眼,寻找孩子内心的秀慧;一个智慧的教师,心中应该装着一把长尺子,用这把长尺子去量孩子的缺点,你会发现他的缺点其实微不足道。当你宽容了他的缺点,理解他,尊重他,将可能使他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
向孩子学习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
“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飞到天空,想潜入蚁穴。”
看到这段话,不禁想起儿子小时候,我和他共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时的情形。绘本讲述了慈祥的爷爷总是有办法把妈妈认为应该扔掉的东西变成新的东西,一块普普通通的蓝布料在爷爷手中变成了毯子、西服、背心、领带、手绢、纽扣……感叹于爷爷的智慧,赞叹于作者娴熟的绘画技巧,整个故事的画面温馨感人,虽然都是小镇上普通人的忙碌生活,但是每个人物的笑容、房屋里的情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欢乐,都悄无声息地把温暖传递到了人心。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每一幅画面下都画了一群小老鼠?
有一天,又和儿子一起读这个故事,儿子指着图画上的小老鼠说:“妈妈,你看,小老鼠穿着和约瑟一样的小马甲!”(约瑟是书中的主人公)细细一看,原来小老鼠的生活也像爷爷一家一样,忙碌而温馨。老鼠妈妈把爷爷缝纫剩下的下脚料捡回家,做成了餐桌布、头巾、围裙,还给每个孩子做了漂亮的裙子、背心……爷爷一家的幸福生活和一群小老鼠的温暖生活都是由那一块蓝布料联系在一起的。我读了几遍,看了几遍都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奥秘,而孩子却一眼就窥视到了作者的灵感。孩子能有成人聪明吗?没有。孩子不过就是比我们成人要简明、纯净、天真,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成人要清晰。
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的演说中,对家长和孩子们发出这样的忠告——
“现在想回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
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们!作为成年人,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不能因为自己的粗糙和鲁钝而忽视孩子的智慧,张开耳目,向孩子学习,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我们也能学到许多东西。
阅读浸润人心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用大量的阅读和勤奋的实践,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生活的积淀,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源头活水。”
这是朱永新教授在书中对我们一线教师寄予的殷切期望。
看到这句话,又忆起几年前我初到果园小学,面对一个个才华横溢的同事,我非常自卑,也很焦虑。我认真审视自己后,对自己说:不和别人比,做好自己最重要。就像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写的那样,活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于是,我把闲暇时间都用于我喜欢做的事情——读书。
当我重拾那些经典,犹如打开了一扇开阔的窗。在诗歌里漫步,在历史中穿行,在小说里徜徉,在哲学中沉思,李白的浪漫,东坡的豪放,鲁迅的犀利,莫言的深刻,汪曾祺的幽默,周国平的睿智,蒋勋的唯美,龙应台的磅礴,马克.李维的深情……一本本书,就是一面面镜子,常常照照,可以自警;一本本书,就是一阵阵清凉的风,在不经意间拂去心灵的尘埃;一本本书,就是一束束明亮的光,在光亮的映照下,身心渐而通透、明亮。
我一直忘不了几年前读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齐老以84岁高龄回顾自己颠沛流离的大半生,书写了齐家近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那一个个深情而执著的故事让我热泪横飞,齐老的一段话更带给我关于生命的思考:
“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人生数十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自己的灵魂枯萎。关上电脑,放下手机,捧起一本书,与之同行,你会感到心的欢愉和春天的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