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师生天地 > 教师文苑 > 正文内容

《清水文字》之序

发布时间:2016-04-01 08:16作者:

序一

好个清水,点滴之润

——序温洁散文集《清水文字》

王宗仁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速食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总能看到许多人常常自以为是的炫耀自己通晓天下,无所不知。许多人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大数。但是,它是生活的主流吗?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并没有被这个假相蒙蔽,他们凭借自己对生活的不懈观察,真实地反映现实。惟其这样,我们才能从大量的作品里读到了,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昏庸无知:不少人总是生活在盲区中,对自己的生存境遇一无所知,只是人云亦云地不断重复着谎言和陈词滥调。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这些作品,无疑具有醒世警钟作用。作家要有清醒的头脑,要用一双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的亮点。

我写下这番文字,是读了温洁的散文集《清水文字》后,引发的联想。温洁以女性特有的叙事视角观察世界,触抚现实,常常从最细微的日常事物缝隙中,捕捉点滴之润,巧妙地构成散文写作的亮点,然后延伸、放大,照亮读者的眼睛。在多彩的生活中纪录、思考和感悟,就是这本散文集的特色。

在《石泉的阳光》这篇散文里,作者的笔端一开始就选准了半山腰的那四个大字“石泉十美”上,这是她散文的亮点,她没有停留在只写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延伸到人文之美好。如果说“石泉十美”是石泉自然景色的特征,那么“十全十美”则是石泉更深层的另一种美,即人的心灵之美。作者是通过石泉留守儿童今天享受的幸福生活,来溢扬这种美的。“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知识日渐丰腴,理想日渐丰满。在这里,他们沐浴着和美的阳光,快乐成长。”可是就在作者第一次来石泉旅游时,看到的留守儿童却是另一种“触目惊心”的画面: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一个衣衫单薄的小男孩,站在巍然挺立的小洋楼前目光滞呆,盯着远方。冻得发紫的小手,使劲举着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面写着“快过年了,爸爸妈妈,你在哪里,我盼着您早点回家!”两副画面,灰冷、惨凉对应着笑脸、喜气,使人更觉阳光的丰盈,人间的和美。留守儿童的幸福生活是开在石泉县春天里的花朵,它站稳了脚跟,乃真正的“十全十美”!

温洁的每一篇散文中几乎都有一个凝聚点,即亮点。这个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读她的散文读的多了,就发现她比较注意积累生活,积累的过程就是探寻写作亮点的过程。游览南宫山时,吸引她的是曾经背诵过一首诗所描写的此地景观:“那些绿自下而上,渗透,涌起,我要钻进它辽阔的怀抱,把巢安在红豆树上,铺山风为枕,扯白云为被倾听松涛。”她置身于南宫山一看,果然如此。“原始森林,蓊蓊郁郁,生机盎然,俊秀奇逸。”许多美景奇观如“观音望海、仙桃崖等隐现在林海之中,极其壮观。”作者前后写了大约十多种树木,以树的不同物质展现山景的多姿多彩。

她把千步梯密密麻麻的林海比作“栖息心灵一方纯净的港湾”,让她淡泊致远,豁然开朗。“依恋山水,情理之中,因为山水才能让我的心常常从尘世烦扰中脱出,开启心灵这方山水的窗户,还自己心灵自由浪漫的天性”;在岩石缝斜倚着的那株野百合,在温洁笔下则是另一种很惹眼的风景:“它瘦弱的枝干,碧绿的叶子,怒放着花朵,成为生命的强者,静静地守候着观音菩萨,陪同她一起凝望大海。”作者告诉我们,“人生需要这样伙伴的朋友!”把花草树木比作朋友,岂能不让人感慨万千!不是生活中缺少知己,也许是我们自己未把心抛出成为他人的知己!温洁还写了“三柱香”上那棵千年古树,以古树寄情,进一步寄托抒发了她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生活的善良愿望:“千年古木斜卧在山崖上,弯曲的脊背成为三柱香最美的保护伞,如一位贤妻良母细致入微地呵护着三个可爱的孩子,陪着它们一起经历风吹雨打。任时光消逝,它们依然英姿飒爽。绿色的青苔是它们柔嫩的皮肤,碧绿的爬山虎是它们跳动的脉搏,崖缝里的小树是它们生命的延续。阳光下,它们一起享受生活的韵味。”我可以确信,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肯定是:当你的付出让别人享受到甘美的生活时,你也在津津有味地享受着阳光的爱抚!

温洁把她这本散文集起名《清水文字》,好个清水!干净,清亮。文字是这样,做人也如此。她还年轻,路长,前行路上难免会有弯弯山路,浊浊小河。轻爽地走去就是了。读温洁,我想到雪,神圣洁白的雪片。雪归于河,归于天空。雪不能停留在一条河上,不能独自飘去。温洁文字!

2015年12月25日于望柳庄

(王宗仁,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序二

不饰雕琢

——温洁散文集《清水文字》序

刘德奉

编辑和翻检温洁的散文给我一个深刻印象:清新自然,不饰雕琢。这一感知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两首诗:“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与明上人颂二》)和“字字觅奇险,节节累枝叶。”(《与明上人颂一》)。这两首诗是明上人因作诗而求法于苏东坡时,东坡先生提出的观点。前者的意思是诗文妙在平常语,后者的意思是文章不要做作。同时,苏东坡还指出,文章老来成,而年轻人常常故弄玄虚。这话说得十分经典,总结出了所有作者必须经历的创作历程。却也如是,我们常常读到一些名家大家全集,其年轻时作品大多字斟句酌,引经据典,而老来作品往往冲口而出,随处捡来,不加修饰。稍识文字者都能阅读,稍加思考者便可理解。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虽明白易晓,通俗易懂,却是文学成就最高境界。这说明一个道理,文章初时做作,老来天成。而这样的结果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年龄的阅历积累,也有创作的经验积累。温洁却并不年长,恰才进入而立春光,其言语文字如此之成熟,对此我有些不解。当读毕更多作品,再与之电话交流,才知其写作年龄并不年轻,已达二十余年之久。看来,这是一个从小就入迷写作的文学才女,不可用她现在的年龄来衡量其写作长度和深度的。难怪阅读温洁的散文,你无需思想准备,无需正襟危座,无需紧绉眉头,更无需非静处不可读,而恰恰是随处可翻检,页页悦精神。

温洁的这些文章,并没有高大上的主题,也没有宏观大略的讨论。有的只是随时随地从身边捡来的材料,或者无意间目光所及、思维所及。这些文字不成体系,杂而统之。有关于景物的,有关于旅行的,有关于亲情的,有关于社会伦理的,有关于杂思杂想的。总之,读了之后给人一个感觉,这些题材的选择全系因情而生,因情而作。比如《我的汉江我的影》《六月荷韵嫣然香》《窗外》《在心里植棵树》《静静的月河》等等。更为值得赞许的是,这些作品非为建立自己的写作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作主题,或者荣誉、利益而自我围困地写作,违反自我意志地写作。其实,关于这一点,我是坚决反对的,但事实却又是大量存在,包括那些名家大家的所谓采风,如果没有大笔的稿费他定不会动笔。包括世间的那些通俗、低俗、庸俗读物,都是在这样的创作心态下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些作家,尤其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度,他们常常为提升自己的艺术价格而努力奋斗着,一些人所盯住的不是艺术而是金钱。按道理讲中国的文人历来羞言金钱,而现今的社会却堂而皇之。如温洁这样纯情的写作、非功利化写作、非生产性写作,难道不值得肯定么。

关于温洁的散文,他自己常说,这不是文学,而是短小的笔记,没有传播的价值。而我读完这些文章,却总觉得诗意浓浓、善意浓浓,良知和景色溢于文字之间,让我感受到世间的美好和时代的人性。比如说《石泉的阳光》《皇泽寺是一个传奇》《守望春的幸福》《又见杜鹃花》《伤疤》等等。所以,我有一个观点,文章不在长短,而在其是否表达了主旨,社会的主旨,进步的主旨。有人说,长篇小说是高楼大厦,诗歌散文是亭台小阁,没有长篇小说不能成为名家大家,一生只为短章文字不会流传于世。其实,这是一种浅见,世间有长篇大作的名家,也有诗文小品的传世。其根本点不在文章长短,也不在著作多少,而在思想和境界的贡献。文豪不等于有洋洋大观的作品,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一生只写了200来首诗,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乾隆皇帝公务之余就写诗40000多首,再加上他权高位重,可是谁能记得他一字半纸的作品。如此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不胜目举。如果我此时要拉长序言,累加文字,绝对会让人生厌。所以,我觉得温洁的文章,不必追求所谓的长度,资料累积的厚度,而是有她自己观点的高度。如培根之文、蒙田随笔。

以上这些是关于温洁散文的特点认识,不一定准确,仅供读者和温洁参考。

真正认识温洁并关注她的散文,时间不算很长。那是2015年5月,第五届中国西部散文论坛在四川广元举行,活动期间我们互有交流,算是一次深刻印象。其实,在这之前已有多次见面,只是我笨,没有特别记住。第一次是在2013年5月第三届中国西部散文论坛期间,我作为重庆承办方的东道主之一,曾因在陕西工作二十年之故,夜里邀请陕西参会者十来位作家长寿古镇大喝夜酒。在一个长长的走廊里,摆着长长的八仙桌,天上下着倾盆大雨,耳边听着哗哗雨声,脚边却渠水缓淌。这情景如交响音画,既有气势滂礴高潮,又有浪漫抒情小调。恰给这来自南北相间的文友增添了不少酒兴,本来平时文文气气的人们,此时一掀压抑心头的文化皮层,也变得粗鲁起来,甚至有些野性。这一次温洁也参加了。期间还有文学采风,虽人多景好,却拍下她多张照片,现在翻检欣赏,还真是一个难得的忆念。也可能由于我的陕西情结,加之陕西文友对我多爱,与温洁的接触就渐多起来,遂至关注她的文学、她的创作。

温洁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不仅工作敬业,创作更是用功。这次收集到集子来的就有50多篇,而且大多是2011年后所作。我在编辑她的集子时,让我整整用了多天时间才浏览完所有文字,而且这些近200篇的文章并不是她的全部。一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既要工作,还要生活,能写出如此多作品,实属不易。温洁的勤奋还体现在随时随地关注生活、关注事物,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感记录在本。说实在的,我那么热爱文学,也没有她用心如此。我感觉她真想把自己压缩到文学的核质里去,永远留存在那个世界,天天享受文学的快乐。前两天无意间整理图片资料,却十分惊异地发现了一张特别的照片,那是她在2013年中国西部散文论坛长寿湖采风时我为她拍下的,这张照片显示她正在游船上低头记录,看那脸上的表情,肯定是发现了湖上的文字正在游荡,如果不即刻把她打捞起来就会飘然而逝。正如古代的文人骚客,一但文兴大发,便题诗于壁,而常有经典。当然,我不知温洁散文中的精彩之处是否来源于此,但我敢肯定地说她的这种态度一定有助于散文创作。温洁的勤奋还在于她的好学不止。她走到那里就努力和同行交流到那里,特别是每当遇有前辈大家,她定会不耻下问。仍然是这次长寿湖采风,仍然是我无意间拍下的照片,她与王宗仁先生的创作交流,我连拍了数张保存至今。她那种满足的神情,从容于文学的姿态,让人记忆深刻。

我是一个喜欢热闹于文学的爱好者,只要有助于文学的事情,我都会倾力而为之。特别是常常动员作者们看重自己文字,有条件时应当辑集出版。温洁的这本集子就是众多的实证之一。

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动员不打紧,温洁初时不大愿意,她说这都是些散乱的文字,而且十分稚嫩,没有出版的价值。通过多次说明,终于得到了应诺。但任务却落到了我的头上,让我来完成这些技术性的活儿。我本不愿意做这样的事,但想到世间又多了一本散文集子,还是充满激情地做起业务性工作来。现在想来真是自己把自己架到了山上,干起收拾整理这些良木柴火的营生。数天的文章浏览,再加上数天的分类思考,最后选定了目录。共计分为“身边的水”“走向远处”“随笔而兴”“书页为命”“忘言身影”“也是散文”六个部分。每一个类别的选文主旨,在其题下有数字说明,既代表分类主张,也是一个阅读提示。这里要说明的是关于故事、小说一类的文章,选择了三章,也作为散文列入进来。作者坚决反对,我的思考是,小说是大散文,何况温洁的故事也好、小说也好,其着笔大多散文意境。所以,列之于此一点也不妨碍散文集子的整体效应。

是为序。

2015年12月6日写于重庆

8日改于上海

(刘德奉,创作一级,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出版散文集、专注等多部。)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