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有场美丽的邂逅:汉阴县初级中学“学雷锋”活动侧记
三月,当熟悉的旋律在校园响起时,这群少男少女们,与一个人邂逅。邂逅一个名字,邂逅一种思想,邂逅一种行为,邂逅一种习惯。
一个名字,从陌生到了解
要了解一个陌生人,对这些零零后来说,是分分秒的事,问“度娘”就搞定。“雷锋”,对他们来说,开始也是百度来的文字,只有在读过一篇篇雷锋日记,小伙伴们争着在班会课上分享雷锋故事,在迎风招展的国旗下听到同龄人的演讲,放学时校园喇叭里甜美的童音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个名字,才渐渐在他们的心里立了起来,和一些“星”一样占据了一席之地。校团委书记赖汉利老师为策划“春天,与雷锋相约在一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班团会和系列活动,可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既要赋予传统精神以时代内涵,又要新颖有趣切合这些孩子的口味,累得她本就瘦弱的小腰又细了一圈。当听到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闲聊时谈雷锋的多了,在周记本里看到好几个孩子把雷锋当作了新偶像,这时,小赖觉得她的心思没白费。
一种思想,从认识到认同
如果说,九零后是很自我的,零零后就是超自我的,他们的“小我”中心、追求完美有时让人误以为冷漠甚至自私。他们讨厌假大空,讨厌形式,享受生活,顺其自然,对自我牺牲、奉献等不理解。所以,当对他们提出“我不丢,我来捡”的环保倡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以不丢,我为什么要捡?何况有清洁工呢!初次接触“雷锋”和“雷锋精神”时,他们是质疑的,半信半疑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人,还有许多人,甚至外国人,都这样快乐的做,长期的做,他们的意义何在?在班级交流中,一个个视频、一段段故事分享让他们的心静下来,开始思考“什么是快乐”“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大命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家乡的蓝丝带等公益组织、身边的文明小公民的事迹慢慢装进了他们的头脑里;每天的校园广播里,一个个身边的小伙伴的名字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汇成强劲的能量在冲击着他们的心;听着每周晨会的总结表彰,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少年的心从迷茫到清晰,一种思想,终于被认同了。
九零后志愿者、陕西石油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的周杉老师感慨说:在和这群少年的思想交锋中,我也在不断沉淀,我和他们在一起成长。
一种行为,从理解到行动
理解之后的行动就是自觉自愿的,也是快乐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举手之劳,集腋成裘。很快,许多孩子愿意弯弯腰,随手捡拾起一片片垃圾。还有孩子悄悄去老师办公室、实验室做清洁。在“学雷锋?环保护绿活动”中,七年级的师生走上龙岗公园,公园沿路、绿化带、灌木丛中一个个烟头、纸屑、果皮、塑料袋、路边杂草等被一一搜索清理。大家一边捡着地上的垃圾,一边哼着歌,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展望着整洁的环境,一种精神在同学们忙碌的身影、热情的双手、快乐的心态中悄悄传递。沈桂平校长说,“我不丢”是底线,“我来捡”是境界。这种境界,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
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自觉参与值日活动,美化教室,打扫校园卫生,维护校园秩序,养成文明好习惯,“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小行为成就大习惯,文明有序、勤俭节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孩子们感到充实而快乐。
在“三八”节到来时,他们跟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制作爱心贺卡;给妈妈倒一杯贴心的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为妈妈洗一次脚……在一次次亲身体验中,这些孩子渐渐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懂得了感恩。
班级爱心义卖和爱心礼盒制作活动中,许多孩子第一次获得了珍贵的体验,买和卖都是爱之行动,闲置物也有大用途,少年们发现,原来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别人!
关爱他人,积攒素材——“做好事,续写雷锋日记”,“随手拍,记录身边感人的人和事”,一篇篇日记,一个个微视频,浸润着孩子们参与道德实践的体会和感悟,在班与班中交流着,在学校QQ群、微信公众号中传播着,在文字交流和镜头分享中,诠释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每天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的沈校长发现,这些背着书包进学校的孩子们,朝气蓬勃,文明有礼,一天比一天精神,一天比一天可爱,他们如树苗儿,在这个春天朝着天空可劲儿长着。
一种习惯,从三月到久远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德”。
三月的春风催生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三月的春风催生思想化为行动,行动形成品德。
少年们终于明白,这不只是一个启动仪式,不是一种口号,不是几场活动作秀,而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
三月,与一个人相遇、相识、相知、相惜,这春天校园里的美丽邂逅,只是一个起点,用热情和爱心架起的爱的桥梁将延伸得更久更远,年年四季,从校园到祖国大地,大江南北,春风吹过的每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