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文件通知 > 正文内容

安康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4-19 14:54作者:

安康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推进中小学信息化

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教体局、高新区文教体局、市直中小学:

为了切实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市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安康市教育局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康市教育局

2017年4月18日

安康市教育局推进中小学

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基础条件建设日趋完善,信息化教学应用更加深入,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师生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信息化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但是与国家和省、市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还存在管理抓手和体制机制不足,应用的深度、范围和水平普遍不足,部分县区和学校支撑应用的硬件环境不足,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切实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工作,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安康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基础,以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和“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为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研究,建设和完善督导、评估及激励机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具体目标是:

——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基本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得到广泛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广泛推广“名师课堂”、 “专递课堂”、 “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等教学应用创新,产生100个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案例和教学能手,形成一批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

——创建100所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广泛开展中小学“智慧校园”试点和中小学机器人、创客教育试点。

——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整体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打造一支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电教、教研队伍。

三、重点工作

(一)深化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主阵地。一是各县区和学校要推动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特别要加强信息技术在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中的广泛应用,确保各学科、各学段、各课时应用全覆盖,基本实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二是要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7年起,全市45岁以下的教师在每年至少晒课1节,同时上传国家和省级平台,逐步实现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三是要统筹协调电教、教研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应用大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创新。

一是各县区和学校要推动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人人通”平台应用。要做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工作,每位教师都要注册使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推动“陕西省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做好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工作,为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提升一线教师备课、授课效率和质量;有条件的县区要建设具有本地化特色的人人通平台,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没有建设“人人通”平台的县区要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

二是要依托各种各类“人人通”平台,进一步加大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建立资源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体系,让优质资源惠及每个教师和学生。各县区要按照“通用学科资源省级购置、地方特色资源市县研发、校本优质资源学校上传”的基本思路,多渠道、分层次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汇聚优质资源。中小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自建资源上传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鼓励名师参与优质资源共建活动,经县区和市逐级评审筛选后上传至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共享。

三是要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基于个人空间的网络科研活动,开通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和教学能手工作站个人空间,成立跨校区、跨区域的网上教研圈,提升网络教研实效。“十三五”期间,培育100个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案例和教学名师,建成5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优秀教育社区、特色网络社团和有影响的网络研修共同体。通过专递课堂和互动课堂等形式,发挥名师个人空间的辐射带动作用,共享教学智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信息化培训体系,有序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国培项目”,切实保障培训的效果。各县区要将乡村教师作为培训重点,在完成国家、省级培训年度目标任务的同时,扩大区域覆盖范围和教师培训规模,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自主选学与能力提升整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等混合式培训方式,完成新一轮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每名教师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培训任务,整体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基本功。

(四)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课题研究。

要通过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课题研究,探索和解决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县区和学校要积极参与省上设立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相关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同时,市、县区电教、教研部门要依据我市情况,设立信息化教学应用专项研究课题,通过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研究,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质量。

(五)开展“智慧校园”示范点和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校创建工作

切实做好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分类研究和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标准,以打造智慧教学和智慧课堂等为抓手,对数字化校园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构建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形成智慧校园建设的成功模式与经验。要通过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互动课堂、网络教研、协同备课等不同类型的试点培育,形成各类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窗口校,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发展。中小学校要积极参与示范创建工作,促进学校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实现教师教研、课程教学、学生学习、学习评价、家校互动等智能化。通过召开现场会及观摩会、举办研讨活动及培训班、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等方式,积极总结和推广我市试点、示范单位在推进教育信息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引导各县区各学校融合应用的不断深化。

(六)面向未来,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创新应用

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各县区和学校要紧跟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和技术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优势,围绕创新驱动,探索机器人、3D打印、虚拟现实等在教育中的应用,建立新型的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积极开展的中小学创客教育试点,加快创新类课程和教学衔接,实现学习与创造一体化。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微课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创客创意大赛、青少年“爱挑战”活动和电脑制作等创新活动,为广大师生搭建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促进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进一步抓好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到2020年,建成市级示范校100所,并对命名的示范学校每四年进行一次复查评估,对命名后存在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半年内仍未整改的,取消示范学校资格。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职能管理部门,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应用工作。要整合电教、教研等专业机构的力量,形成部门联动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发挥指导、咨询和服务作用。要健全服务支撑机制,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二)落实保障经费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证不低于10%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营维护等,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将经费投入向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和资源购置等方面倾斜。要创新投入机制,丰富教育信息化供给方式,倡导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安排经费使用,加强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和学校的支持,实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

(三)加强环境保障

要优化并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场所。为所有教师配备1台笔记本电脑,实现人人拥有学习终端、人人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四)强化督导激励

要完善和贯彻教育信息化督导制度和评估考核制度,把信息化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指导力度,通过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建立定期通报、催办督查等制度,并将督导结果与奖补挂钩,推动工作落实。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职称评聘和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积极性。

(五)加强网络安全

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统筹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促进规范管理。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