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支教人:记白河三中教师张顺成
“教师宿舍不够,两人合住;没有床铺,可从木匠家借木板暂用;没有办公桌椅,修理废旧课桌凳替代。但没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不能等、不能靠,劳动能改变现状,开动脑筋能改善一切艰苦的条件。”这是张顺成在白河县闫家小学支教时的真实写照。
2014年,原本在白河县第三中学高中部教书的张顺成老师积极响应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申请到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初小——闫家小学支教。
白河县双丰镇闫家小学地处后高山,全校学生68人,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这所偏远的小学,上下课铃声仍旧是手敲铃铛,教师上课依然沿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模式,学生们从未开展过“两操”和升旗仪式,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手段更是无从谈起。张顺成的到来,给闫家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春天。
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张顺成利用周末时间,到政府部门、其他中小学、网吧、废旧店及朋友家,通过“要、找、捡、淘”等方式把一台台废旧的电脑主机、显示器和一个个键盘、鼠标、投影仪、功放机、打印机、电源线、插头等物件拾回学校,物尽其能,修理组装起来,让大山里的学生都能借力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张顺成“拾荒”来的废旧电子设备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硬实力”。68名学生每人都可以使用电脑上网学习,组装的校园广播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升国旗、做早操和眼保健操的需求,还作为村委会临时宣传及下发通知的工具。他拼装的四台投影仪及配套设备也可在教学中机动使用。短短一年时间,学校就建成了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于一身的综合室,同时还建立了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实验室、少先大队部等部室,完善了管理者、管理制度、操作培训、使用登记表册,实现了小学教育配、建、管、用的目标。
在支教期间,只要稍有闲暇,张顺成都会去家访,并且把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登记在册,把学生的目标铭记于心。张顺成的家访很特别。他会带上放映机和DV,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子向村民和孩子们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他放映《美丽的大脚》、《十八个孩子一个爹》和自拍摄的《闫家小学的一天》等电影及宣传片深受群众和孩子们的欢迎。他还组织孩子们成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劳动创造幸福,感受收获的喜悦;鼓励孩子们争做雷锋似的好少年,养成从小尊老爱幼懂奉献、文明出行讲秩序、讲规矩、守法纪的好习惯。在张顺成老师支教的时间里,他不光教育出了好学生,还感染了一批好村民。
有人劝张顺成,支教不过一年,一年时间一眨眼功夫就过完了,何必那么认真。也有人对他的到来觉得不屑,认为支教的人肯定是在原来的学校工作能力不行或者为人不好被排挤到偏远山区的,再穷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玩意儿来。
张顺成老师没有做任何辩解,他只是用行动回答了大家的质疑,用付出成就了一个支教者在平凡的工作中的伟大。就如他自己写的一副自勉书:甘为人梯倾情奉献,乐当伯乐荐才推贤,坚守寂寞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