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新闻动态 > 教体要闻 > 正文内容

【乡村好教师】苦心耕耘育桃李 一片冰心在玉壶:记紫阳县红椿中学教师王忠娥

发布时间:2015-08-06 15:40作者:

她,一张娃娃脸,身材娇小,扎在学生堆里,你会误以为她是中学生,但她会一本正经告诉你:“请看我沧桑的鱼尾纹,本人三十有二,从教十四余载,系资深老教师,切莫走眼。”

在这所乡村中学她也算是资深“元老”了,调来这里已十年。十年里,她获得了不少头衔:王大班主任、教研组长、市三界人大代表、业余解说员、红椿知名主持人------同事们就这些头衔变换着叫她,她淡淡地说:叫我王忠娥。十四年的教书历程中三次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一度被县妇联、工会评为“三八红旗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长,所带语文中考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其实这不足为奇,因为在做学生时,她就是励志的榜样。

“深山里飞出的凤凰”

她考上师范那一年,名震全校,因为当年就考上她一人;名满全村,因为打破了村里考出去、端上“铁饭碗”的零记录。大家称她是“深山里飞出的凤凰”,她只觉得自己是只山雀,今后家乡一定会飞出去更多的、真正的雄鹰、凤凰。她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上师范,将来当老师的重大使命。离开家乡去上师范后,她依然是母校老师勉励学生的楷模,是父老乡亲教育子女的榜样。她挑灯夜读的勤奋、翻山越岭求学的坚韧,她的积极进取、乐于助人-----都成了教育孩子的典型材料。

当学生是即是榜样,做老师又怎能落后?

“有教书天赋的姑娘”

师范毕业,她如愿以偿回到母校,教家乡的孩子。带两个班的数学、生物,外加班主任。为了让很多小学都掉了“链子”的学生能跟上课程,她硬是义务为孩子们开了一年的“小灶”,天道酬勤,她带的首届学生中考取得了全县第六名,数学成绩排名位居全县第三,创母校历史以来最辉煌记录。从此,再也没人敢小瞧这个“中学生”。

毕业第二年,她参加县级教学能手选拔,讲她的“搭头”课生物。她大胆设计教学活动,将陌生班级的学生全面调动起来,把一节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得妙趣横生,受到评委老师的高度赞扬,被当时两个来我县支教的江苏名师赞为“是个有教书天赋的姑娘”,一举夺得初中理科组第一名,荣获“县级教学能手”称号。她说:“那只是个良好的开端,我只能加倍努力,跟学生一起成长。”

“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

“成长需要学习,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学。”于是,她利用寒暑假努力“充电”。原本主要教数学的她在陕师大进修的确是中文,因为热爱文学。上师范时,她就是校园记者,文学社成员,在《安康文学》上发表过文章。她的理想是当语文老师——“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因为家庭原因05年从东木九年制调入红椿中学后,她就开始潜心于语文教学。

“做语文老师不容易,做个好语文老师尤其不容易。”她由衷感叹。“教语文并不是难在备课,改作文,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段温暖的心灵旅行,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听她的话,是不是很像教育专家?她还真是常与教育名家“打交道”,借助网络,她认真学习领悟余映潮、于漪、李镇西、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名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取名家教学之精华,为我所用,我且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她不错过任何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作为农村教师,她渴望有更开阔的眼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给了她理论储备,她更注重实践的交流反思。她努力地成长,向好语文老师的目标步步靠近。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丰富。”这是她在语文始业课上说的一句话。首先她告诉学生,上语文课不仅是学语文课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她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美文朗诵、辩论赛、课前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读书交流会、观影活动、社会观察、课本剧等等,这些活动内容超越了教材,却又与语文息息相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她的语文课学生总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毕业的许多学生发给她的信息第一句就是“王老师,好怀念您的语文课”。她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精心设计每节课,每项活动,既要扎实又要高效,她乐此不疲。她的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入选了全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活动。

“语文课堂无差生。”这样说也许会成为众矢之的,但她有她的道理。她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自然存在差异,农村学生在知识面、书面表达、普通话方面就更差一些了。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明显进步,哪怕只是某一个方面。”她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点书,且要读经典,写点读书笔记,做到日有所获、日有所悟。书写差的学生得坚持练字。她认为这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做到的,且会受益终身。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是她不变的宗旨。这也正是她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原因。不管各级考核制度如何强调成绩,她都坚持不放松“试题考不到的无形因素”的培养教育。

“我们一起成长”

“我们一起成长。”这是她与学生一起互勉的话,也是她跟同事,跟语文组成员共同的追求。她所带领的语文教研组活跃、好学、好钻研。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生机勃勃的研讨会,教研不再流于形式。每人每月上好一节公开课,是他们的常规活动。课前集体讨论,课后深入反思总结,帮助每一个成员的教学走向完美,大家共同分享资源、成果,共同进步,她团结大家在一起累并快乐着。每学年完成两个小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好一篇论文,做好一次交流发言,这是他们组的明文规定。她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大家一起努力,成长就不寂寞。”她就是这样鼓励大家向更高效更扎实的语文教改之路上迈进。

“学,然后知不足。”她对此有深刻体会:“越是深入研究教学,越反思,越觉得自己很不足,特别是在“充电”“取经“后。只埋头教书是不行的,善学善悟很重要,有“饥饿”感是对的,才有汲取营养的渴望。”她认为,成长是一个老师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怎能以不变应万变?

她总是这样,笑语嫣然,不言苦不言累。有理想的人应该很幸福吧!是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她的理想,或许已不重要,她定然会朝着认定的路坚定的走下去。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