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新闻动态 > 教体要闻 > 正文内容

【乡村好教师】让爱在教育生涯中绽放:记高新区福和小学教师王芳梅

发布时间:2015-08-05 11:26作者:

王芳梅,女,汉族、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1997年参加工作,现任小学语文二级教师。

王芳梅1997参加工作以来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15个春秋。她15年如一日,爱校如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她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区级优秀教师。

勤恳工作  不断钻研

2000年9月,王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她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报名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连年参加了“知行班主任”、“国培计划”等各类网络培训,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她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她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循序渐进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爱生如子  悉心帮助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胜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正能量的东西,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王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提醒、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王老师所带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不光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高,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文明礼貌。班里有个男孩孩叫陈XX,孩子很小时就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奶奶常年有病卧床不起,孩子的爷爷既要干农活又要照顾缺乏母爱、父爱的孩子,这个孩子不敢课堂上前发言,也不和老师、同学交流,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据孩子爷爷反映,孩子有自闭症倾向。为了打开孩子的心结,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心理,王老师课上经常提问他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他谈心,询问孩子生活情况,发现孩子有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一颗棒棒糖、一个作业本,偶尔对孩子的一下抚摸,都会看到孩子脸上久违的笑容。那一刻,她的心为之一颤,孩子也有被感动的那一刻。后来,孩子的学习积极了,课堂敢发言了,学习成绩更是突飞猛进,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她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王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农村孩子天生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在学校里发生磕磕碰碰是难免的,王老师的口袋里经常备着创可贴,夏天到了,农村的蚊子较多,稍不留神,孩子的胳膊上、腿上会被叮咬,哪个孩子不舒服,她就掏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清凉油、风油精等驱蚊防虫药给孩子涂抹。这样的例子在王老师身上不胜枚举,她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书育人是良心活,但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呀!”。

师爱,让智力有障碍的孩子留住尊严。王老师的班里有一位先天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儿,这个孩子走路腿脚不稳,语言表达有障碍,从她的眼里看出她的自卑和在学校生活的恐惧,而这个孩子特别需要别人的信任和赞美,需要温情和呵护。像这种情况完全可以让家长送孩子去特殊学校,然而王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从学前班到三年级每天放学王老师总是牵着这个孩子送出校门,安全交到家长手里,这才放心。孩子由于身体原因,学习上跟不上,王老师就先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入手,她把孩子带到水龙头下,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洗手,边洗边夸她是个爱讲卫生的好孩子。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由年迈的奶奶照顾,奶奶经常因为农活,对孩子的照顾疏忽,孩子又不会照顾自己,经常把鞋子穿反,走路时腿脚就更不灵便了,王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提醒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穿鞋,大半年过去了,孩子终于学会了穿鞋,孩子的奶奶总说王老师比孩子她妈都有耐心,总是为孩子的生活操心着。慢慢地,她变得愿意和同学们玩了。在学习方面,王老师付出的就更多了。因为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学习指导,无异乎是在考验这个老师的耐心和韧性。教学生字,别的孩子学十个,她只要求她写两个,再手把手地教她书写,减轻孩子学习的压力,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有人说:“这样的学生,教了不还是白教。”王老师总是淡然一笑,说:“教,总比不教要强。放弃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放弃一个家庭的梦想。”八个学期下来,这个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几分上升到五十多分。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个孩子,王老师不厌其烦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会上,她历数孩子的点滴进步,肯定孩子所付出的种种努力。终于,转变了家长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渐渐的,家长感动于老师的付出,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在王老师眼里,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那么重要,她用全部能量小心呵护着孩子的自尊,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的,能学好的孩子,她努力创造机会,帮助每个孩子“超越自我”,赢得尊严。

王老师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学习兴趣低,心灵敏感、脆弱,不愿与人交往,不太合群。而父母又忙于生计,缺乏引导及疏通,孩子的心灵更容易留下阴影,而王老师每年都要为本班的留守儿童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在档案中,她详细地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了方便和这些孩子的家长沟通,她经常利用微信和QQ平台和家长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她班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稳中有升,深受家长赞誉。

农村孩子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让孩子自愿购书难上加难,王老师每一学期都会花几百元钱为孩子买书,建立班级图书角,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她班有一个孩子—雨晨,不小心把妈妈买的一本《格林童话》弄丢了,回家后,妈妈把孩子痛打一顿,孩子的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还说:“把书找不回来,还要挨打。”王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天就给孩子妈妈打电话说:“不就是一本书吗?孩子爱读书是好事,明天我给孩子买本书,不能再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过后,雨晨的妈妈说:“孩子总说老师比妈亲。”那一刻,王老师哽咽了,这就是学生送给老师最真挚的礼物。

去年,她班有一个调皮的学生,特别好动,时刻坐不住,更谈不上认真学习,他虽然聪明,脑子活,但由于缺乏信心,成绩总跟不上。为了转变他,王老师努力寻找他的“亮点”,通过他在堂上的发言及作业,发现他写作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强,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有意让他发言,他积极准备材料,班会上这个孩子出乎意料的发言博得了满堂彩,会后,王老师表扬了他,他非常高兴,克服了自卑感。紧接着在课堂上启发他思考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一来,他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思考问题上,逐渐地,他不仅上课能管住自己,遵守纪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也跟上来了,期末考试成绩从上学期五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多分,同学们都为他的进步而高兴。王老师结合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了互相监督的措施,每周还要进行总结、表彰。在这些日常工作中,王老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看到教室里有垃圾,王老师主动捡起来扔在纸篓里,久而久之,不等她弯腰,只要看到教室里有垃圾,同学们都会主动捡起来。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往往却达到了有声的要求无法比拟的效果。不知不觉中,她和同学们已经有了一种默契。动情的教育才能打动人心,打开心灵沟通的渠道,爱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要使学生懂得主动给予爱,教师就首先要善于发现、利用、创设良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要用感情的泉水去浇灌学生心灵的幼苗,多给他们鼓励,使之茁壮成长,这些同学的进步,再一次说明了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爱是无形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是至理名言。

尽职尽责  硕果累累

任教十五年来,王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作为教师,她除了教给孩子知识,还主动学习知识。走进课堂,她总是带着微笑,为了让自己和学生的心靠得更近;教学中,王老师在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常常灵活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为了与学生共同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下课时,往往会在班上多呆一会儿,因为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总有着问不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她喜欢外出学习,常常从别人精彩的授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让专家们精要的理念给自己打开一扇扇教学研究的窗口。每个学期结束时,都要问学生:“这个学期你学会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让她感到教的快乐;每个学期结束时,她也常常问自己:“我学会了什么?”一节节听课笔记、一篇篇论文、一份份教学设计、一张张获奖证书,让她感到充实。教学相长,收获满满。她始终相信:“只有自己学会了,才能教得更好。”

历年来,她所担任的语文学科在全区组织的质量检测连年名列前茅,2014年,在全区质量检测中,她所任教的语文获得第一名。她本人也荣获了区级“优秀教师”、“高新区第一教研协作区改革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积极参加文教办组织的书画展,撰写论文在安康学院的《学报》上发表,理论结合课堂实践完成《口语交际交际课教学探究》的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市级课题研究《作文早起步的方法与策略》。

王老师忠诚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她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完美人生,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爱心与耐心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光荣。对教育事业深深地爱,使她感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花丛中的人,她的爱将在教育生涯中绽放!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