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教师】执着的坚守:记岚皋县石门中学教师黄连琴
黄连琴,女,1963年出生,本科学历,现任岚皋县石门初级中学思品教师。自1980年9月参加教学工作以来,黄老师一直以满腔热情耕耘在农村中学的讲台上,她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用一颗赤子之心,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一颗颗幼苗在她的培养下变成了参天大树,而黄老师仍坚守在那里。
黄老师服从安排,勇挑重担,多次担任毕业班的思品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县同级同科名列前茅;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担任了学校工会的部分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工会每年的各项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干群关系融洽,同志团结和睦。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用一片赤诚之心写就了别样的感动。
真诚奉献 刻苦钻研
1985年9月,黄老师分配到石门中学,新的教学工作、陌生的对象,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为了做好眼前的工作,她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钻研教材,在工作之余她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1991年她参加成人高考,并获得了两年的离职学习机会,1993年取得专科毕业证书;1997年她又参加高等教育本科函授考试,2000年取得本科毕业证书;2004年她参加了陕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并取得了陕西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教育教学工作中,黄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去教育她的学生要刻苦学习。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她不仅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而且还用她在教学工作中学到的新的知识去浇灌祖国的花朵,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吸收到新鲜的知识营养,使之健康茁壮成长。
从严执教 一丝不苟
黄老师1993年从安康教院政教专业毕业至今,一直担任初中思品教学,为了教好思品课,她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反复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广泛查阅资料;在教育教学中,她根据思品教学的特点,一丝不苟,认真抓好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每一个质疑,从问题设计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学生都是参与者,并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到知识。其次在课堂上,她态度温和,学生感到亲切,课堂气氛祥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她在备课时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并作了恰当处理,所以讲课中她总能得心应手,真正作到讲得清楚、听得明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等。课后她坚持耐心辅导,认真检查,规定的自习辅导她从未落过。除此之外,还见缝插针,在下班后辅导、督促学生学习。她的认真是同行们公认的,学生家长赞许的;她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曾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五好家庭”称号,多次被评为镇级“先进教师”“优秀党员”。
热情帮助 细心关爱
近些年,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多,留守孩子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父爱、母爱的缺失,导致许多孩子从心灵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性格也变得孤僻了;男孩子厌学、性情暴烈,女孩子沉默寡言。1996年她代的班里有一个叫游小丽的学生,时值深冬,身上还没有穿棉衣,她经过了解,该学生的父亲因一次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她立即把自己女儿的棉衣送给游小丽;2005年她所代班级里有一个张欢的学生,整天没精打采,学习消极,不按时交作业。经家访得知,他父母都外出务工,是个留守儿童。这个孩子的变化立刻引起了黄老师的注意,于是找到这个孩子谈话,嘘寒问暖,把爱倾注在他身上,关心他、帮助他。在黄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下,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变得和从前一样活泼了。这样的例子在黄老师的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她时刻把关爱孩子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特别是在留守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关爱。2006年她还撰写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窥》的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安康教育》杂志上。
任劳任怨 不求回报
初中学生正处在意志薄弱、自信不足的关键时期,黄老师利用思品教学之便,在这方面的工作尤为突出,在她耐心教育和努力帮助之下,许多孩子树立了自信心,找回了勇气。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她也不忘做好其他工作,我校女教职工较多,学校让她负责女教工的部分工作,她毫不推辞,热心服务,遇到女教工有生活、工作及家庭中的问题,她总是及时沟通,耐心劝导、调解。在学校许多活动如:开会、接待、篮球赛中都有她的身影,为大家端茶递水,热情服务。
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工作上她爱岗敬业,生活中她乐于助人。学校同行们谁有什么困难,她知道了,能帮上的她一定尽其所能去帮助,毫不吝惜。近年来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广场舞日渐火热,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没有人教,这时她主动担当起了广场舞的教练员之一。为了教好广场舞,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网搜索,看着视频、对着镜子学习舞蹈,待自己学好了、跳熟了再去教大家。由于她耐心细致,指导有方,一个又一个广场舞很快就普及了,她们的广场舞越跳越出彩,多次代表石门镇参加县级广场舞比赛。
因为心中的那份爱,黄老师执着地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执着和爱心谱写着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