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教师】平凡岁月 无悔人生:记汉阴县双坪镇中心小学教师邝智
邝智,大学本科学历。2003年师范毕业后,他义无反顾的来到汉阴县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110公里的磨坝小学任教。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校舍、昏黄的灯光一待就是十余载。时光荏苒,当年结伴同来的十名教师相继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因为父母年老多病、婚姻等原因也曾想过要到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但当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到在编教师不愿来,临代教师不稳定、缺乏经验,他主动放弃了调动的机会。
十多年来,在贫困的山区,在偏远的乡间,默默地守侯着那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了自己“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足。在工作上,他以校为家,从未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在生活上,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为他们名副其实“大哥哥”。
默默耕耘 不断钻研
2003年9月,他踏上了教育的“三尺讲台”。十多年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他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的思路,耐心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尽力让为一位学生更轻松的获得知识。
细心关爱 耐心帮助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在他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班里有个女孩叫陈茹玲,她学习基础差、缺乏信心,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学困生。为了帮助她提高学习兴趣,他在课上经常提问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鼓励她。当发现她的音乐很好时,就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让她积极展示自他。渐渐地,她也能够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后来陈茹玲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当上了学习委员。看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关注留守 传递温情
他班留守儿童张鹏,是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和弟弟一起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家庭生活困难,是学校出名的“学困生”,在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之后,先是结合实际情况帮他分析,使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经常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帮他树立信心,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他就拿出各种学习用品来奖励他,不到一年时间,学习成绩由原来的二三十分提高到现在的七十多分;在生活上,了解到他上学路况较差,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座高危吊桥,每遇恶劣天气,他便送他回家,弥补他家庭缺失的温暖。由于他校地处大山深处,条件艰苦,班上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让他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班上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的展示自己。每到“六一”、元旦这样的节日,或是班上的整体成绩有了提高,他都会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小小的礼物,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快乐,让他们懂得每一朵花,都沐浴着同样的阳光。
恪尽职守 任劳任怨
任教十余年来,他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历年来,他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县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书写着自己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