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教师】爱心洒讲坛 奉献谱新篇:记平利县长安镇双杨小学教师李金娥
忠心献给事业,爱心献给孩子,放心留给家长。这是长安镇双杨小学教师李金娥一贯的工作准则。三十余年扎根偏远山区,三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乡村小学,默默地发光发热,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李老师就是这样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李金娥,女,二级教师,1985年参加工作,现在长安镇双杨小学任教。在三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守师德规范,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们,把所有的心血融入三尺讲台,辛勤耕耘,默默付出。
教学、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李老师样样干得好、干得细。李老师当了三十年班主任,这三十年,农村社会经济、人们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生没有父母管教,大多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疏于管教,有些学生很小就学坏了。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年来,她认真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班级管理实行“四个一”,即要求家长每周一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至少每月给班主任通一次电话;每年回家团圆一次,;班主任每月和留守儿童谈一次心。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注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把关爱和温暖留给孩子。学前班学生万冬康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孩子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特别溺爱这个孙子,在家里要什么给什么,称王称霸。在学校不守规矩,想打谁就打谁。这个人人讨厌的小淘气李老师却不厌其烦,时常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尽量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引导。首先要爷爷奶奶改变观念,改变溺爱孙子的做法,然后找学生谈话,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经过李老师的两年多细致耐心的教育,这个学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后来同事们请李老师介绍教育管理孩子的经验,她说道: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用爱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的心田,呵护每一个脆弱的童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转化后进生,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每个教师对此都深有感触,常常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李老师正是这句名言最忠实的践行者。去年,她班上有一名学生刚进校时,学习习惯非常差,经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是班内下等水平。李老师就对他倾注特别的关爱,善于观察和捕捉该生身上的闪光点。只要这个学生有点进步,李老师就用激励的眼神和赞美语言来鼓励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老师一年多悉心关爱和引导,该生学习习惯有明显改观,上课敢于发言了,注意力也集中多了,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入班内前列。
公而忘私,以校为家。李老师家里上有八十多岁年老体迈的父母,下有上小学的儿子,家务事繁多琐碎,李老师顾不上这些,从没有因照顾家庭而影响工作。因工作劳累,家务繁重,李老师身体严重透支,好几次晕倒在教室,但仍然坚持带病上班。2013年在学校组织的体检中,就查出身体有问题,医院建议她立即复查,因怕耽误学生的课程,硬拖到放假后才去,不幸被查出恶性肿瘤,在医生、家人及学校领导再三劝说下她住进了西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化疗和放疗。按医嘱李老师需要长时间的静养和治疗。但是,半年后她先后三次提出申请要求上班,她说:“我离不开学生,只要见到了学生,我的病就好了。”就这样李老师今年春季开学最早一个来到学校上班。
三十年来,李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看着一批又一批懵懂顽童成长为祖国的建设人才,她乐在其中,从不张扬。三十年如一日值守偏远农村小学辛勤耕耘,两袖清风,一腔热血,站三尺讲台而乐在其中。爱无价,情永恒,为了山区教育事业,为了孩子的发展,李金娥老师用博大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谱写了一曲当代乡村教师的赞歌和奉献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