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好教师】用赤心谱写奉献歌:记汉滨区茨沟镇滚子沟小学教师王宗兴
他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一副慈祥和蔼可亲的笑容,这是学生们眼中的王老师;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语言幽默,办事一丝不苟,这是同事眼中的王老师;在三尺讲坛辛勤耕耘近四十载,虚心学习,无私奉献,这是大家对王老师中肯评价。他,就是汉滨区茨沟镇滚子沟小学教师王宗兴。
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能力
1977年2月参加工作的王宗兴,平时注重给自己加油充电,既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又向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习题训练力求少而精,通过加强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几十年来,他所教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他注重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在茨沟中心小学担任校长的十几年中他跑项目、搞校建、抓普九,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个月都不回家。在他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汉滨区双常规管理先进学校”,他被评为安康市“先进教师”和被市工会评为“支持工会工作的好领导”。2003年初,由于长期劳累身患高血压,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他主动要求到村级小学任教,到村级小学后,在教学上他勇挑重担,第一学期担任五年级60多人的大班班务工作和语文等学科教学。上课时高血压病犯头晕的厉害时,吃一片药趴在讲桌上休息一会儿,稍好一点继续给孩子们上课。2013年,国庆节前一天放学回家途中,不幸被摩托车撞伤,收假后腿红肿的脚不能落地走路,家人、领导、同事都劝他住院治疗,可他害怕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硬是拄着拐杖坚持到校上课一个多月。
在班务管理中,王宗兴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道德的优秀品质。2005年9月,他接任了四年级一个纪律相对差的班。面对班情特点,王老师坚持用爱心感染学生。每天早晨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要询问学生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每天下午他很晚才离校,第二天早上他又提前到校,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组织早读、上操;他每周坚持召开一次周会,不定期召开班干部会、学生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后,这个班由后进变成了先进。
在关爱学生中彰显师德
在王宗兴老师看来,“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对差生有爱心、真心、细心、耐心、恒心,就能促进差生转化。”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叫赵启运,父亲残疾母亲常年有病,自己又不懂事,家里生活困难,经常被同学欺负。上学他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嗮网;上课不专心,总是沉默寡言。对赵启运,王老师没有放弃,而是给以更多的关爱,及时了解该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学生谈话,积极表扬帮助他的学生。在他的教育感化下,渐渐欺负赵启运的学生少了,帮助该生的学生多了,赵启运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给老师的评价中,赵启运同学发自内心的写了一句话:“老师,你就像我的爸爸,我会用努力学习来报答您的!”。
王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师德。在关爱学生中,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形象。他班里的学生沈川山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跟随奶奶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和教育,沈川山性格孤僻,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架,不做家庭作业,成为一个让带课老师头疼的学生。看到这一切,王老师没有无休止的因为违犯纪律的训斥、挖苦他,而是以亲人般的爱心关心他、爱护他。每天下午,王老师陪沈川山做完作业再送他回家,真诚的爱可以像火山一样暖化冰冷的心。毕业离校时,沈川山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抱住了自己的老师。几十年来,他用满腔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同事的称赞。
几十年来,他先后获得了“优秀班主任”、“优秀勤工俭学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但他从来没有满足过。下到村级小学任教的十几年间,他把评优选先的名额全部让给年轻人,他说:“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了,评优选先不要考虑我,应该考虑那些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快要退休了,王老师常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也奋蹄”来鼓励自己。他始终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诠释着人民教师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