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适应新常态 落实新举措 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教育
有着500多年建县史的紫阳县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该县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和实现“双高双普”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全县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是在强化领导中持续巩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了县长主管教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协调教育,副县长协管教育的领导机制;注重和加强教育工作专题调研,对进城幼儿上学、避灾移民的学校规划、学校常规管理、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教育工作,开展各种专项检查,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列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二是在经费保障中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坚持财政预算教育支出所占比例逐年增长,为教育投入毫不吝啬。2014年全县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预计数为4570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预计数的23.74%,尤其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间、校级间的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合资金64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202名;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500万元,改建和新建校舍37850平方米,各中小学、幼儿园校舍面积基本达到省市标准要求,无D级危房校舍。通过增班扩容、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等一系列措施,入园难、入学难及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启动实施第二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5.18%。同时,重奖教育功臣,在县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表彰奖励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三是在落实责任中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双高双普”和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启动以来,县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逐级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级领导联镇、县教体局班子成员联镇包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校工作制度,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同时,不断丰富完善以学校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确定每名教师包联若干名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健康快乐成长;重视加强学校安全,组织开展多次大规模的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保障了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全县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
四是在创新机制中着力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坚持以强化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和“双高双普”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中小学校长聘任办法》、《中小学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积极开展教师全员聘用制和县城学校末位移位制工作,努力探索教师轮岗交流新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健全校长、校委会成员、任课教师三级包抓教育教学质量责任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相互观摩学习和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2014年,全县本科达线1480人,达线率75%,达二本分数线以上人数978人,达线率50%,高于全市5.8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三;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向全县35万人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