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中学: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陕中学是宁陕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近年来,该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体验感悟为途径,找准结合点,不断挖掘德育课程资源,拓展德育领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整合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该校历来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设施场所建设。紧紧抓住各类创建历史契机,争取1500多万元建设资金,建成了综合实验教学楼,整合部室资源,先后配置了组织培养室、标本制作室、科技活动室、机器人和航模活动室、科学微电影制作室、生化及物理探究室、通用技术教室、各学科专用教室等功能教室55个;2010年起先后投资近60余万元成立了“尹学金工作室”和“廖泽松工作室”;2010年投资20余万元对原标本室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四个动植物标本馆,为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物质平台。二是注重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向导,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该校重视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确定,研究方法,阶段检查,成果申报、鉴定与评价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还邀请高校专家教授、科普工作者、校外辅导员举行报告会、专题讲座等;选派教师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各种科技活动和各类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加强科技辅导教师的培训。让广大教师在培训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科技活动的辅导能力。在指导学生课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成为课题组的一员,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实现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能力与教师的指导水平同步提高。
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工作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推进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该校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制度、科技活动经费保障制度、教师学生评价制度、考评奖惩制度、学科教师和辅导员工作职责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常态化、课程化管理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二是提供组织保障。坚持把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教育教学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任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副校级领导挂帅,由专(兼)职科技活动辅导教师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具体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科技活动的策划,各类兴趣小组和各种社团的课程设置与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在科技创新目标引导上,该校明确提出了“以生物科技特色为龙头,辐射和推进全校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工作思路,将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和分解,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授予特别贡献奖。
搭建平台,拓展科技创新活动有效途径
该校坚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科技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历练中感悟,砥砺品行,提升综合素养。一是注重科普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坚持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体系,开发科普教育校本教材。编辑了研究性学习、标本采集与制作、机器人入门教程、乡村地理等7种校本教材。二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学校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与体验,去获取、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广袤的农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校内外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每年组织优秀课题评选活动,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大赛接轨融合策略,既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又把优秀课题遴选出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以“赛”励“学”,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高标准、高质量的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曾获省级“研究性学习先进单位”。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该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常年坚持开展生物标本采集、制作与研究和展示活动。通过开展“生物标本采集制作夏令营”“标本制作大赛”“秦岭自然风光摄影写生”“渔洞河环保考察”“城区金丝猴保护和倡议”“山区道路远足”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积累,我校学生自制标本收藏数达5000件以上,展出学生自制标本700多个物种,4000余件。在标本采集与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学校标本馆被列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基于互联网条件下建立动植物标本资源库的研究》课题获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生态考察是生物学科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常规项目,学校每年都组织为数不少的学生参与大鲵考察、水资源考察、物种考察、森林考察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考察活动往往能够取得意外的成效;该校坚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4届未间断,共获全国奖68项,省级奖234项,10名学生因此被保送到名牌大学,同时还有一百多人次获得“全国海尔少年儿童科技奖”“宋庆龄基金发明奖”“小小科学家”等奖项。教师中有48人次获得全国、181人次获得省市级优秀科技指导教师奖。新华社记者曾两次来我校专访报道,央视少儿频道来我校拍摄了三个科技活动专题片,制作了三期青少年儿童体验类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学校成立有科学微电影活动俱乐部,连续三年参加中国科协主办的“熊博士”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现场制作展示,共有12名学生作品获得一二等奖。2014年,该校15名学生代表安康市参加全省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7个项目的比赛,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和二、三等奖各两个。以参赛为动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该校机器人航模兴趣小组活动做到了课程化、常态化,经常参加国内国际各类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得陕西赛区高中组冠军2次,全国冠军4次、全国亚军、铜牌各1次,两次参加国际大赛分别取得第三名和第五名的好成绩。机器人竞赛项目成为我校科技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和品牌。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2013年、2014年共选派60名学生参加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与工程院院士、大学教授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参观高校实验室、科技馆,进一步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四是举办体育艺术科技节。科技活动带动了学校的文体事业和校园文化的繁荣。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体育艺术科技节”,组织系列体育艺术科技活动,包括体育竞技比赛、科技作品展示,现场制作比赛、科普互动游戏、文艺展演、航模机器人表演、模拟飞行体验、专题报告会等数十个项目,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分享,学会欣赏,通过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活动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五是延展科技创新活动链条。将科普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和为农服务结合起来,利用校内闲置土地进行“太空种子种植科学体验”活动,“天宫一号”搭载返回的6种太空种子经过学生科学、认真种植实验,硕果累累。还充分利用学农学林基地,开展苗木栽培、嫁接、扦插,科学管护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爱生活,爱劳动并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实践、广泛参与的“大课堂”和“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