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教育体育局欢迎您!
  网站无障碍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 > 正文内容

安康市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02 08:31作者: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公办学校9所、民办学校2所。辖区内中职在籍学生20339人,其中2019年招生11017人,中职学校招生较上年增加了5891人。

   1.2设施设备。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占地439202平方米,其中绿化用地面积112165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89052方米;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62835平方米,当年新增校舍41684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53020万元,生均4.16万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704万元(当年新增888万元),生均约1万元;图书600167册(当年新增31286册),生均47.13册;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26间,教室全部安装了电子白板。

   1.3教师队伍。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656人,师生比为1:19.4。文化基础课任课教师270人,专业任课教师364人,“双师型”教师165人,占比为25.15%;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3人,占1.9%,本科以上学历617人,占94.05%;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38人,占教师总数21.3%,中级教师277人;聘请校外教师33,占专任教师5.03%。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终身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全面执行德育课教学大纲,开齐开足课程,新生入校,学校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和学生的理想目标教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就业与创业基础知识。依据个人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主就业,立志创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即将走向社会做好就业准备。切实加强思政课建设,认真组织德育教学,创新德育教学方法,丰富德育社会实践,通过举办德育经验交流研讨会、专家报告会、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等形式,积极开展德育校本研修,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不断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文化课、专业技能、体质测评合格率及毕业率见下表。

学生素质情况比对表

年份

违纪受处分人次

文化课

合格率

专业技能

合格率

体能测评

合格率

毕业率

 2018年度

      0

   90.42%

      92.15%

      97.21%

      100%

 2019年度

      0

   91.33%

      92.55%

      97.35%

      100%

2.2就业质量。                                 

2019年,全市11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421人,就业3409人,就业率99.6%,其中,直接就业1170人,升学2239人。毕业生就业去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620人,合法从事个体经营143人,其他方式407人,升入高一级学校2239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18.12%、4.18%和11.89%、65.45%,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是中职毕业生的发展主方向,进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是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直接就业学生在第一产业就业在回暖,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为主体,其中第一产业23人,第二产业451人,第三产业696人,分别占直接就业人数1.97%、38.55%、59.49%,这与我市各中职学校均开设加工制造类及服务类专业且就读人数较多等因素有关。直接在本地就业学生283人,外地就业887人,境外就业0人,分别占24.19%、75.81%和0%,大部分毕业生在异地就业。城区就业1034人,镇区就业136人,乡村0人,城区就业为主要就业区域,占88.38%。学校推荐1012人,中介74人,其他渠道84人,学校推荐占86.5%,是学生就业主要途径。全市各专业对口就业率85.31%,对口就业率较高为农林牧渔类、休闲保健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为医药卫生类、教育类、旅游服务类、加工制造和信息技术类。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切实加强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管理,全市各学校所设专业均按程序报备,并在专业设置系统申报,专业设置系统与学籍系统专业设置一致。进一步加大专业整合力度,通过发挥市场导向和强化市级统筹,做大做强办学条件优、规模大、质量高的重点特色专业,减少专业(点)数量,扩大重点专业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水平,形成一县一策、一校一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目前,全市每所中职学校均有1-2个重点特色专业,旬阳汽修、石泉数控、汉阴烹饪、平利茶叶、紫阳修脚、岚皋美发美容、汉滨机器人、高新航空服务、育英计算机、白河酒店管理专业都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3.2质量保证。

切实加强全市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坚持质量立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深化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校本研修活动。2019年继续以教学诊改工作为抓手,切实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继续在全市中职学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省专家组对石泉县职教中心、汉阴县职教中心教学诊改进行了现场复核,各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安康市中等职业教育参加普通高等单招考试293人,117人达本科线,较上年增加59人,录取率39.9%,参加单招考试学生均达到专科线。二是2019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市总成绩在16个代表队中排名第四,共获得奖项76个,其中一等奖8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33个,8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安康市教体局获得优秀组织奖。旬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筑专业四名学生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团体三等奖,实现我市中职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零突破。三是从2004年起,安康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市级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十届。目前,已有白河县、石泉县、旬阳县、岚皋县、汉滨区、汉阴县六个县区将职教中心参加省、市技能大赛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政府励志奖。

3.3 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支持鼓励教师多形式多途径参加学习,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通过人才引进、选调等方式补充教师58人。二是加强教师各级培训,全年选派6名校长参加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中德)校长高级研修班、6名教务主任参加省级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3名学校中层干部参加省级乡村振兴专题培训、33名教师参加省级专业学科培训,20名干部教师赴常州开展3个月跟岗培训。三是2019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我市14队选手参加现场决赛,11队选手获得一等奖,同时在团体总分中获得第四名,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再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汉阴县职教中心赖珍明教师团队和紫阳县职教中心王琳教师团队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职教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天津经济开发区、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就业战略合作关系,各学校主干专业都有固定的实习就业基地。旬阳县汽修与上海大众、机械加工专业和伟创力(珠海、深圳)集团、城市轨道运营和西安地铁公司合作,每年安置的学生超过800人。石泉县汽修专业与本县企业奥邦锻造合作,机电专业与海尔集团、东莞利保迅电子有限公司、苏州佳能等知名企业长期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岚皋县美容美发专业与昆山金莎美容美发集团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做到“产、学、研”一体化,金莎美容示范店已在岚皋县落户,为学校形象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

4.2 学生实习情况。

严格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制定印发《安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时间地点、实习准备、过程管理、考核鉴定、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各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省市文件规定,落实实习机构人员及职责,制定顶岗实习方案,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在组织实习前将实习计划、实习单位概况、实习起止时间、三方协议签订情况、实习保险投保情况、实习班级、人数、指导教师等向主管部门报备。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2012年率先在全省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及安康市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推动集团内部校校、校企合作办学,2019年,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旬阳、石泉、白河、紫阳、汉滨等中职学校开展了3+2分段培养合作办学。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政府牵线、学校搭台、企业参与、项目管理,全市10所中职学校积极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办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石泉职中与本县企业奥邦锻造合作,实训室建在企业车间;汉滨区新建职中与地方引进企业德迫机器人公司合作,将生产线建在学校;旬阳职中与本县金力源建筑集团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岚皋职中与昆山金莎美容美发集团合作,共建金莎美容示范店;汉阴职中与绿健实业公司合作,培育汉阴小吃;紫阳职中与远元修脚集团合作,在校内建成培训基地;安康育英中职依托市青创协会,聘请26名企业家担任“客座讲师”等。全市每一所中职学校都同本地1-2家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了全市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紧密对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本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部分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

5.2社会服务。

  2019年,安康市继续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发展、促进兴安富民的重要举措,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走教育富民之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下功夫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培训基地功能对贫困人口精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促进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9年11月底,县区共开展技能培训1766期,受训人73253人次,县级职教中心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精准扶贫培训355期3.36万人次受训,全市先后涌现出“紫阳修脚”、“旬阳建工”“汉阴厨师”等技能培训品牌,使数万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走出大山,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方”的目标。2019年,我市旬阳县职教中心在咸阳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作为全省中职学校唯一代表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石泉县《“关爱三留守、撑起一片天”社区教育活动》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汉阴县《依托沈氏家训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践》被评为陕西省第二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一等奖。《旬阳县职教“三结合”办学模式助力脱贫攻坚》被陕西省《教育脱贫信息》2019年第10期专载,并抄送教育部。

5.3对口支援。

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深入落实东西部对口合作工作。按照《常州市-安康市教育协作2019年工作计划表》安排,一是加强学校间对口合作。分别组织旬阳县职教中心对口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石泉县职教中心对口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汉阴县职教中心对口溧阳市职教集团按照合作协议进行深度合作,邀请常州对口学校帮扶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二是分期分批选派干部教师交流学习。今年4月、10月分别选派了第四批、第五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专业教师共20人赴常州职业学校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跟岗学习。三是加强东西协作中职招生兜底行动联合招生培养共计32人,其中汉阴县10人、石泉县6人、镇坪县3人、白河县13人,毕业贫困学生就业6人。2019年,我市石泉县职教中心在南京苏陕教育协作推进会上作为全省中职学校唯一代表进行经验交流发言。

6.政府履责

6.1经费。

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2019年全市下达中职免学费资金1694.72万元,中职助学金1645.49万元。对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高职的每人在现有国家资助政策之外,一次性发给3000元扶贫补助。继续加大职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项目、职教中心基础能力三大项目建设,落实到位资金4900万元,2019年全市职业学校(含民办职业学校)累计投入1.4亿余元,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6.2政策措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4月25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学习了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专题听取市教体局关于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我市贯彻落实意见的汇报,就贯彻落实会议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进行安排部署和落实。12月,依据《陕西省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研讨制定《安康市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在今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上,我市围绕“迎祖国七十华诞,展职教时代风采”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全市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职业院校才艺技能展演及成果展、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媒体集中宣传展示活动和职业院校评先争优活动等。县区主题活动主要有:职业教育宣传活动、职业学校开放周活动、开展为民服务和技能展示活动。全市共有10所中职学校、32个企业开展相关活动,职业院校800余名教师、1万余名学生参与,开展技能展示和便民服务项目35个,开展各种政策宣讲269场次,走进职业学校参观观摩和接受有关宣传、服务达到6万余人次。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有力促进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赢得了各级各部门对职业教育更大的重视支持,达到了展成就、扩影响、造声势、促发展的目的。

7.特色创新

案例一:岚皋县职教中心打造精品专业,服务县域经济工作案例

岚皋职教中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把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从专业建设入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探索一条学校精品专业服务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该校现开设有形象设计(美容、美发)、电子商务、机电技术、跆拳道教练(休闲体育)、计算机用、毛绒玩具(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等六个校内专业,其中,形象设计、电子商务、跆拳道教练、毛绒玩具为新兴精品专业。一直以来,我们以精细管理促内涵提升,以创新求变促职教改革,走出了一条紧跟改革步伐,贴近自身实际,打造精品专业,服务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主要做法如下:

一、专业设置在于“精”。“精”即精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致,与学生的需求一致。该校密切关注县内产业结构调整动向,深入村镇、社区、园区、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用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规划,不搞全面撒网、贪大求全,力求精心谋划、重点发展,先后停办了机械加工、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等与本县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县内就业难的专业,保留了形象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传统特色专业;新开设了电子商务、跆拳道教练、毛绒玩具等与全县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高度契合精品专业,进而形成以形设专业为主抓,以电商、毛绒玩具(服装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由于就业渠道畅通、就业质量较高,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技能掌握娴熟,报读人数较多,可谓“留下的都是精华”。

二、专业打造在于“品”。“品”即品牌。岚皋县职教中心是全市率先开设形象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是截止2018年我市唯一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是省级示范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也是岚皋职教中心的核心支柱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该校积极培养专业教师,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努力优化专业课程,大胆探索培养模式,为岚皋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现已成为该县乃至全市的特色专业,也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该专业现有专业教师7名,其中3名为学校自主培养的“双师型”教师,2名为县财政拨专款10万元聘请的专业教师,2名为企业派驻专业教师,现年平均招生100人以上,长期保持6个教学班,三年在册学生稳定在320人以上,根据市教育局统一招生政策要求及专业自身发展需要,从2015年起,已面向全市招生。现有美容室、美体室、美发室、模拟美容院等专业实训基地350平方米,专业实训设备150台(套),建设校外实习门店200平方米,已累积培养美容、美发、形体设计、中医灸疗等专业技能人才700多名,与金莎集团、浙江海宁发源心舒、上海彩逸生物科技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率97%以上,平均月工资5000元以上,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9年,与上海文峰集团展开深入合作,达成共同育人协议,企业长期派遣专业人员驻校开展专业课程学校,学生按课程计划赴企业实践,实现了“将企业理念引入课堂,把课堂教学搬上生产线”的工学结合模式,极大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今年10月,选派42名学生赴企业进一步深造学习,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几年来,该专业用人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许多毕业学生因掌握了过硬本领走上致富路。2009届毕业生彭贵菊毕业后,发挥专业特长,从勤杂做到管理,从店员做到店长,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年薪20万元以上,在县城为父母购买新房,让家人搬离“穷窝”,住进高楼,率先脱贫致富,人称“山里金凤凰”;2009届毕业生徐远红,就业后由于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绩效双赢,很快实现致富梦想,2012年7月,为感谢学校的培养,专门赠送“办一流学校,育世纪英才”锦旗一面;2014届学生王佑芝,利用所学之长,自己创业开店,实现了自己的“老板梦”,致富不忘家乡人,带领老家周边有志青年10余人共同奋斗,实现了共同富裕。

三、专业价值在于“服”。“服”即服务。专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背离了这个核心,专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引导学生本地就近就业,积极投身于家乡发展建设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该县于2015年将电商作为主导产业,并出台了很多鼓励电商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经过研判,岚皋旅游产品、农特产品资源丰富,电商必将成为支撑岚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学生就业创业前景广阔,该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经过系统学习培训,近百名毕业生已在县内各电商企业就业或开店创业,为全县电商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二是经调研论证,发现岚皋对跆拳道教练需求巨大,于是岚皋职教中心2017年开设了跆拳道教练专业,经过2年多时间的系统学习,该专业学生掌握了跆拳道教练的基本技能,现已在县内各道馆稳定就业,为全县三产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为配合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解决用人和就业需求,该校于2018年秋季,在全市中职学校中率先开办了毛绒玩具文创专业(服装设计与生产管理),迅速建成了裁剪、缝纫、设计实训室,聘请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热情高,即将为县上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合理设置专业,倾心建设专业,打造特色品牌,力求创新发展,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才能夯实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职能作用,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中体现职教价值。

案例二:旬阳县职教中心深化“三教”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工作案例

旬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陕西高水平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188人,在校学生3062人,年均短训5000余人次。近年来,该校依据上级政策要求,紧跟市场变化和需求,着力于教师、教材、教法上的改革探索,寻求探索贫困山区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

一、多措并举,培育较高信息化水平的“三师”团队。该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探索“调结构、重培训、善激励、多元评价”的做法,让教师既是学校上课的老师,又是熟练企业岗位操作的技师,也是开展职业资格培训的培训师,打造一支具备现代信息化水平的“三师”教师队伍。一是统招外聘结合,改善师资结构。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鼎力支持下,学校在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基础课教师5人,从行业企业中选聘能工巧匠32人,教师年龄结构、双师结构、专业化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二是内培、外训多方式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质。该校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等各类教师标准,每个教师设计3至5年专业成长规划,并与学校各类教师标准对接实施。用足国省教师培训计划,争取更多学习提升机会,2019年国省培训11人。强化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学校每学期在不同年龄段教师中开展教学合格化评估验收工作,要求每两年一轮,所有教师人人过关;每学期开展优质课和示范课及校级赛教活动;组建省级教学能手工作室,引领、指导和培训教师,聘请省内外职教专家进行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培训近年来,培养了省级知名教师1人,省级教学能手8人,市级教学能手14人。依托行业、企业培训教师实现技能教学与技术生产无缝对接。各专业按计划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教师全程学习;所有专业尝试现代学徒制4+1模式”,教师随学生下企业行业进行专业实践。2019年该校教师企业实践109人次,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三是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以教师自律为主的质量文化。注重实绩和贡献的评价导向。坚持用学生“两率”(掌握率和满意率)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坚持用班风、学风评价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坚持用技能项目过关率和各级技能大赛获奖结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坚持用素养评价清单衡量教育效果和社团活动质量。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工作好坏亮相平台。学校每天将课堂教学、指导大赛、社团活动、温馨宿舍创建等工作实时检查评比,在校内微信平台、LED大屏亮相,增强教师业绩意识和荣辱感。建立工作成效激励机制。学校对校内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予以评比并颁发荣誉证书,所有评比奖项纳入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晋级晋档考核之中。树立身边典型,榜样示范。每学期综合评定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将其先进事迹在校园网和公示栏上张榜公布,为其他教师树立身边典型。管理重心优化前置。将管理权限下放到专业部,评优、晋级指标按专业部考核结果分配,形成了专业部办专业、专业部评教师的良性局面,教师团队基本形成了以自律为主的质量文化。

二、深度校企合作,紧密对接标准,构建立体教材体系。该校积极选用和开发适合教学、培训、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职学校学生学不到技能的突出问题。一是开齐开足基础课。思政、语文、历史、艺术等基础课程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国家规定教材,开足规定课时。二是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学校组建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代表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长期研究专业建设和教材优化问题。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化专业课教材;校企共同制定体现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合作编写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校本教材;适应1+X证书制度,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部同上海大众等企业合作开发7大项目化的活页式教材和线上教学资源,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教材。三是依据实际用好教材。每年由专业委员会根据行业用人标准、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思政改革”等要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学会、学有用、能发展。四是建立教材和课程诊改机制。制订各专业课程层面的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教材、课程建设路径和方法,建立教材和课程问题预警和诊改机制。

三、探索贫困山区现代学徒制,适应“三类课堂”,创新教学方法。该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中,根据贫困山区职业教育办学实际,探索校内课堂、网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类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改革校内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理想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确定奋斗目标。新生入校后,通过入学教育和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制定三年总体奋斗目标和阶段目标;每学期末,学生对照检查达标情况,适时自我调整。坚持开展社团活动,教育学生“会做人、善做事、敢创新”。依托专业部成立26个体现专业特点的专业社团,为各类有特长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增强学生自信心。倡导学生自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立学生会、公寓自治会、青蓝环保社等学生自治组织,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校内课程教学中,文化基础课主要运用分组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专业课教学主要在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下采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教学,通过“资讯”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计划”环节,培养学生宏观统筹能力和成本意识,通过“实施”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敬业等职业素养。近年来,该校在市技能大赛中连年名列前茅,省技能大赛获奖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建筑测量专业获国赛团体三等奖,单招升本率75%以上,毕业生就业年薪平均在6万元左右,就业满意率达90%以上。二是开发网络课堂模式的智慧教学。构建课程资源丰富、内容适时更新、专业特色明显、对外开放共享的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综合式教学,特别是一些前沿技术的专业课在不能实施现场教学情况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操视频和其它网络资源,先线上观摩,再线下操作,这种网络课堂模式的混合教学解决了贫困山区实施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难的问题。三是建立企业课堂模式的实践教学。引企入校,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学前教育专业“引园入校”,实施每周“4+1”园校交替式教学等。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建立企业课堂,汽车专业在太极城汽车维修公司开展现场教学;护理专业在县医院、中医院临床实践;建筑专业形成了“师兄带师弟”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办校入企,每个专业学生在二年级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1-3个月的实践教学,近年来,学生分别在上海大众、北京地铁9号线、西安地铁公司、珠海伟创力和福建宁德新能源等企业设点教学,初步实现了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课堂教学、双身份学习、双证书评价。

案例三:石泉县职教中心校企合作促发展,产教融合育工匠工作案例

石泉县职教中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优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多种推动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一、主要做法。该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与陕西奥邦锻造公司、万里汽修、德善数控、无锡贝霖妃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就开办订单班、专业建设、教材研发、课程设置、跟岗实习、就业安置、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实现“三个对接”,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一是引企驻校,共建生产车间。学校利用现有的实训室进行改造,其中汽修专业与石泉赛浪等企业合作,学校提供场地1000平米、价值200余万元设备。数控专业与陕西奥邦合作,提供10余台数控加工设备,为企业提供来料加工服务,实行以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用活了学校资金和设备,使其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降低了学校的培养成本,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接触并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校企共建实训车间。2015年由县政府牵头,学校和陕西奥邦锻造有限公司合作,学校投入了一百余万元设备,在县工业园区共同建立了一条精密数控加工生产线,设置了40个生产岗位,这条生产线成为学生的“厂中校”,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状况,做到了教学中有生产,生产中有教学,师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员工的理论功底都在校企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三年来共计1000余名学生进入基地实习实训,其中400余名学生毕业后进入该企业就业,迅速成为技术骨干,实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三是定单培养,开展专业建设。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盯市场需求,按照设置一个专业至少合作一家企业的思路,从招生到教学管理、实习就业,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标准、评价标准,企业全过程参与,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2018年学校和上海大众、合肥海尔、德善数控、无锡贝霖妃美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招生,企业提供专业课程、教师培训,派讲师定期来学校授课等形式开设“订单班”。企业和学校共同商定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联合培养,目前三个专业已有687名学生实行“订单”培养。四是现代“学徒制”,提升专业能力。学校在“订单班”基础上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5月学校与芜湖德善数控有限公司在学生顶岗实习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17级37名数控专业学生由公司安排3到5人一组拜师跟岗学习,师傅一方面根据岗位传授相应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负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培养。公司每月集中两天时间培训行业发展、技术革新、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特色教学。2019年11月第二批48名数控学生进入公司开始3个月“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学习。五是服务市场需求,发挥培训优势。我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在短期技能培训中按照“企业+学校+贫困户”的模式开展培训,由企业提供技师、讲师授课,学校企业共同组织生源,提供设备、场地,组织考核,企业负责安置就业。先后和郑远元修脚、美梦成真美容、万里汽修、德善数控等企业合作,开办美容、汽修、机加等10余期2000余人培训,就业稳定率达60%以上,最低工资3500元,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初步实现了技能增收的目标。

二、取得的成效。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促进了行业、企业、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了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进校即进厂、入学即就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一是创新了合作模式,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多方位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改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技能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流失人数比例下降显著。二是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跟岗学习,使得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实践,共培养了10余名“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先后派出20余名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有效的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的状况,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师生竞赛成果丰硕。近年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生技能水平,师生在大赛中成果丰硕。自2017年以来,我校培养了8名省、市级教学能手,30余人次教师在国家和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59名学生在陕西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奖,获奖率也从以往的50%提升为2019年的87%。四是企业和社会满意度有较大提升。利用职教活动周,通过走出校园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诚邀各界人士到校实地参观、体验、感受专业特色;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学校动态、师生风采、先进事迹等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学校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让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和家长了解职业教育、认可职业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回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改变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技能培养的路径,毕业生的素质逐年增高,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往年有较大提升。

案例四:汉阴县职教中心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质量工作案例

汉阴职教中心以“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管理,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安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先进奖、安康市立德树人优秀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列为“重点规划”县级职教中心,跻身“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A类学校”。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根据中职教育实际,立足人人皆能成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分层培养策略”。入学第一年,智技并重,全面提高。以赏识教育为主,激发学生的潜能,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年,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在精准摸底,充分调查学生发展意向后,将学生分为升学和就业两类,进行分层培养;第三年,有的放矢,定向突破。立志升学的学生,按照单招本科、示范高职、一般高职升学就读2:5:3的比例,确保学历教育升学率100%。立志就业的,则由学校接洽,搭建就业实习桥梁。“三步走”策略切实满足了中职生的多样成才需求。2016年至今,我校共有80余人达本科线,150余人被大专院校录取,170余人进入国省示范高职就读,录取率为100%。我校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文明风采活动等赛事中大展风采,荣获国省市奖项共282项。

二是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课程”常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了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成立了校本课程建设中心,以明智、强体、学技为总纲,开发了“艺术修养+阳光运动+专业技能”等三大类素质教育课程60余门,让每个职中学子都能有选择、有兴趣、有特长、有信心。

三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方针,探索实施“交互式学习”的课堂模式改革。采用“一加强两融合三创新”的方法(即加强实践教学;融合职业素养教育、融合本地特色文化;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以任务为引领,以信息化教学为平台,把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转变传统课堂为“翻转课堂”,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实训室+后厨”工学结合模式:将知名餐饮企业的大厨纳入我校师资库,将企业后厨纳入我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专业课教学采用“大厨进校园”和“学生进后厨”两种形式完成,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实施“校企共育,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搭建起与江苏昆山精密模具公司、陕西凯发标识等广告公司合作桥梁,让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体验企业文化,适应企事业管理,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实施“长短结合,定向委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地知名幼教机构所需,开设专业课程。考试内容由企业制定,考试合格后到企业任教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合格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近年来,在校生满意度为91.7%,就业毕业生满意度为92.4%。

五是改革技能培训模式。探索“学历+技能”的教育扶志扶技机制,全面实施“1天扶志+1天扶智”、“2天富智+5天富技”脱贫技能培训。量身打造订单培训、特色培训和文化培训,为县域人才结构升级提供支撑。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91期18000余人次,全县92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其中《依托沈氏家训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培训》荣获2018年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一等奖,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打响了汉阴职业培训品牌。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201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党组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推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党的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按照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管党建管业务相结合的原则,中等职业学校党建工作由各县区教体科技局党委统一领导和指导。市教育体育局党委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与教育教学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各校党建工作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1月27日,安康育英中职学校在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示范培训班结业仪式上进行党建工作经验交流。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9年,安康市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也还存在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依然不足,特别是职普比实行4:6的底线要求后,大部分中职学校承载能力,特别是教学、后勤服务用房、实训室建设和专业实训设备满足不了需求;特别是部分县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匹配,影响全市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职业教育经费保障还不到位,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目前市县财政没有全额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市县区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招聘录用“双师型”教师入口不畅。四是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各中职学校在学校管理、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方面均存在不够科学、不够精准、不够精细问题,特别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企业参与举办职教意愿普遍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安康市将立足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推行德技双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按《陕西省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将中职学校纳入全市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平台,实行招生计划备案审核制度,坚持职普比不低于4:6的底线,努力实现大体相当;精心组织实施好各县区职教中心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加快学校硬件建设,督导旬阳、汉阴、石泉三所职教中心进行高水平示范校创建,推动岚皋、白河、汉滨三所职教中心迁建。二是逐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督促市县财政按照国省要求足额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参照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市县承担比例预算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并落实。三是切实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陕西省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公办职业学校可在编制20%内自主聘用专业教师”的精神,推进“双师型”教师聘任机制,鼓励学校从企业中招聘专业教师,组织教师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学校、企业双向流动,切实解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和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不高的问题。四是助推职业学校内涵发展。出台《安康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安康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鼓励促进地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依托国、省、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国、省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扎实推进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打印本页] 分享给好友阅读: